跳转至

📖 阅读信息

阅读时间:40 分钟 | 中文字符:16036

概述

动力系统类型 优点 缺点 应用情况
内燃动力系统 能量密度高、行驶里程长;燃油加注方便、快捷;零部件供应链完整、齐全,维护方便、成本低。 有害物排放污染环境;传统燃料碳排放高;能量转化效率不高。 在相当长时间仍是汽车的主流动力。
纯电动力系统 行驶零排放;缓解汽车对石油资源依赖;行驶噪声低、振动小;系统效率高、使用能耗低。 行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电池二次污染;电池安全性、寿命;制造成本较高。 在短距离或固定线路汽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能量密度高、行驶里程长;行驶零排放;缓解汽车对石油资源依赖。 氢的制取、存储、输运与加注难度大;燃料电池使用寿命短、成本高。 有可能在长距离货车上得到推广应用。
混合动力系统 具有节能和减排综合优势;无里程焦虑;插电式混动系统可以使用电网的电;平衡内燃动力和纯电动力。 不是零排放;成本较纯内燃动力系统高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未来汽车主流动力之一,大有取代内燃动力之势。
  • 发动机
    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内燃机、外燃机、喷气式发动机、电动机等等
  • 汽车发动机
    • 汽油机、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
    • 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动机
    • 电动机+动力电池
    • 混合动力发动机(+电动机+动力电池)

汽车动力系统

  • 内燃动力:内燃机→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半轴→车轮
  • 纯电动力:动力电池→逆变器→电动机→车轮
  • 燃料电池动力:燃料电池→逆变器→电动机→车轮
  • 混合动力:内燃机+电动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电动机

内燃机的基本概念

  • 两大机构和五大系
    曲柄连杆结构、配气机构
    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
  • 上止点 TDC
  • 下止点 BDC
  • 曲柄半径 R
  • 活塞行程 S=2 R
  • 燃烧室容积/余隙容积 \(V_c\)
  • 气缸总容积 \(V_a\)
  • 气缸的工作容积 \(V_s\)(活塞的上下止点扫过的气缸的容积,也是总的容积减去燃烧室的容积)
  • 气缸的排量 \(V_d=iV_s\)
  • 压缩比 \(\varepsilon=V_{\mathrm{a}}/V_{\mathrm{c}}\)

汽油机与柴油机的不同:

对比维度 汽油机 柴油机
点火方式 火花塞强制点火 压燃自燃(无火花塞)
燃料供给 先混油气混合气,再吸入气缸 先吸空气,压缩后喷柴油
压缩比 8~12 16~22
燃烧类型 预混燃烧(快) 扩散燃烧(慢)
热效率 / 经济性 低 / 差 高 / 好
核心应用 乘用车(轿车、SUV)、小型设备 载重车、工程机械、大型发电机

内燃机的发展趋势

趋势
  • 转型升级
    • 未来法规:经济性、排放等等
    • 清洁燃料+后处理+机内净化
    • 混合动力化、电气化、智能化
  • 燃料低碳化:节约石油、替代石油
    • 可再生能源(零碳电力)(太阳能、风能)
    • 零碳燃料、生物燃料
    • 内燃动力、混合动力
  • 高效节能化:

    上述为能量的分布
    • 快速燃烧技术
    • 低摩擦技术
    • 余热回收技术
    • 超膨胀技术
    • 附件电动化技术
  • 排放清洁化
  • 混合动力化
    通过内燃机与电机配合使用,可以减少怠速工况,优化内燃机工作区域,同时可以实现回馈制动,实现整车节能。
    • 因为内燃机的高效工作区域小,电机的高效动力区域大,但是电机的输出功率有限,所以结合一下
    • 双电机:
    • 电池
    • 功率分流器
    • 特点
      • 运行区域收窄
      • 动力要求降低
      • 结构更加简单
      • 紧凑性要求高
      • NVH 要求更高
      • 成本更低

内燃机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

术语
  • TDC - Top Dead Center:上止点(指内燃机活塞在气缸内运动所能到达的最高位置)
  • BDC - Bottom Dead Center:下止点(指内燃机活塞在气缸内运动所能到达的最低位置)
  • IVO - Intake Valve Open:进气门开启(表示内燃机进气行程中进气门开始打开的时刻)
  • IVC - Intake Valve Close:进气门关闭(表示内燃机进气行程中进气门停止关闭的时刻)
  • EVO - Exhaust Valve Open:排气门开启(表示内燃机排气行程中排气门开始打开的时刻)
  • EVC - Exhaust Valve Close:排气门关闭(表示内燃机排气行程中排气门停止关闭的时刻)
两幅图像

  • 坐标:横坐标为气缸容积,纵坐标为气缸内气体的压力
  • 关键点位与容积
    • \(V_c\):气缸压缩容积(活塞在上止点时,气缸内剩余的最小容积)。
    • \(V_s\):气缸工作容积(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所扫过的容积,即单缸排量)。
    • \(p_0\):进气初始压力(接近大气压力);\(p_z\):最高爆发压力(做功冲程中燃气燃烧产生的最高压力)。
  • 气门时序与循环过程
    • 进气冲程:从 \(\text{IVO}\)(进气门开启)开始,到 \(\text{IVC}\)(进气门关闭)结束。此过程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气缸容积增大,外界空气(或可燃混合气)在压力差作用下进入气缸,压力大致维持在 \(p_0\) 附近(比大气压略小,因为摩擦损耗的关系)。
    • 压缩冲程:进气门关闭后,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气缸容积减小,缸内气体被压缩,压力和温度升高,直至接近上止点(压缩终了)。
    • 做功冲程:压缩终了时,燃气燃烧(汽油机点火、柴油机压燃),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止点运动,对外做功,压力迅速升至 \(p_z\) 后逐渐下降。
    • 排气冲程:从 \(\text{EVO}\)(排气门开启)开始,到 \(\text{EVC}\)(排气门关闭)结束。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气缸容积减小,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气缸,压力逐渐回落至接近 \(p_0\)
  • 相当于写了一个 8 字,进气门还有排气门都是提早开,延迟关


图中的虚线代表的是没有点燃的情况,没有点燃的时候,压力的最大值就是上止点的时候,点燃的时候压力最大值在燃烧最大的时候,在上止点过去一点的位置
对照着上一个图像也是可以的

工质对活塞做功及示功图

工质对活塞做功
  • 压力向下,活塞的运动方向向下时,工质做正功
  • 反之则做负功
  • 冲程功:冲程内工质所做的功
  • 循环功:所有冲程做功之和
  • 动力过程功:压缩与燃烧膨胀冲程所做功之代数和
  • 泵气过程功:进气与排气冲程所做功之代数和
  • 理论泵气功:忽略流动阻力, 进、排气冲程压力所作功之代数和。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排气压力相同(等于大气压力),即理论泵气功为零
  • 实际泵气功:由于流动存在阻力,进气压力低于大气压,排气压力高于大气压力,造成进气和排气流动损失功,两者之和为实际泵气功 \(-(W_2+W_3)\) 为负功
  • 泵气损失:理论减去实际:\(W_2+W_3\),损失掉的
  • 指示功(一般指的是总的):\(W_1+W_3\)
  • 指示功:\((W_{1}+W_{3})-(W_{2}+W_{3})=W_{1}-W_{2}\)
  • 理论泵气功:\((p_b-p_k)*V_s\),为正功(矩形的面积)
  • 实际泵气功:\(W_2\)
  • 泵气损失功:\((p_{\mathrm{b}}-p_{\mathrm{b}})\cdot W_{\mathrm{s}}-W_{2}\)
  • 总指示功:\(W_{1}+(p_{\mathrm{b}}-p_{\mathrm{k}})\cdot V_{\mathrm{s}}\)
  • 指示功:\(W_1+W_2\)


    \(实际进气压力p_{d}>实际排气压力p_{e}>大气压力p_{0}\)
  • SPO - Scavenging Port Open:扫气口开启(“扫气口” 是内燃机等设备中用于引入新鲜气体、清扫残留废气的通道,“Open” 在此表示该通道处于打开状态)
  • SPC - Scavenging Port Close:扫气口关闭(“Close” 表示扫气口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通常与 “SPO” 对应,分别代表扫气口工作循环中的两个关键状态)
  • EPO - Exhaust Port Open:排气口开启(“排气口” 是设备排出废气的通道,“Open” 指该通道打开以排出废气)
  • EPC - Exhaust Port Close:排气口关闭(“Close” 指排气口通道关闭,停止排气,与 “EPO” 共同构成排气口的核心工作状态,常见于内燃机、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工况描述中)

辨析:指示功和动力过程功
  • 指示功倾向于发动机实际上输出的功(不考虑泵气功的情况下就是总功,考虑的情况下就是净指示功)
  • 动力过程功更加倾向于,膨胀和压缩过程(这两个动力的过程)所作的功之和

内燃机动力性指标

所有的指标
  1. 动力性能指标
    功率 (Power), 转矩 (Torque), 转速 (Revolution/Speed) 指示平均压力 (IMEP), 有效平均压力 (BMEP)
  2. 经济性能指标
    指示燃油消耗率 (ISFC), 有效燃料消耗率 (BSFC), 指示/有效效率 (Efficiency), 机油消耗率 (Oil/Lubricant Consumption)
  3. 环保性能指标
    碳氢 (HC), 一氧化碳 (CO), 氮氧化物 (NOx), 二氧化碳 (CO 2) 颗粒物 (Particulate Matter, PM), 干碳烟 (Dry Soot, DS) 噪声振动冲击 (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 NVH)
  4. 使用性能指标
    可靠性或耐久性 (Robust/Reliability, Durability) 检测/维护 (Inspection/Maintenance, I/M)
两个指标的辨析
  • 以工质对活塞作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 (Indicated) 性能指标
    • 基于示功图计算得出,直接反应燃烧和热力循环的好坏
    • 用于理论分析和科研
  • 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 (Brake/Effective) 性能指标
    • 由试验测出,直接反应产品的最终性能
    • 用于产品开发、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

只有与作功有关的指标,如功、功率、扭矩、油耗、平均压力、热效率等才有“有效”与“指示”之分

\(W_i=W_e+W_m\)
其中的 \(W_i\) 为循环(总)指示功,\(=W_1+W_3\)
\(W_e\) 为曲轴输出的循环有效功
\(W_m\) 为机械损失功=摩擦损失功+附件消耗功+泵气损失功 \(W_{\mathrm{m}}=W_{\mathrm{mf}}+W_{\mathrm{me}}+W_{\mathrm{p}}\)

\(W_i=W_e+W_m\),这里的 \(W_i\) 为总的净指示功,\(W_m\) 变成了少了泵气损失功的部分
泵气的损失功计算在机械损失功

指示平均压力

定义: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指示功

  • 可以认为是一个假想不变的压力 \(p_{mi}\) 作用在活塞上,使活塞移动一个冲程所作功正好是循环指示功
  • 指示平均压力反映发动机作功能力的大小 (单位体积作功量大小 \(J/m^3\)) 和强化程度。使不同发动机的动力性具有可比性
    平均指示压力:
\[ p_{\mathrm{mi}}=\frac{W_{\mathrm{i}}}{V_{\mathrm{s}}} \]

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压强

\[ p_{\mathrm{me}}=p_{\mathrm{mi}}-p_{\mathrm{mm}} \]

功率

  • 指示功率:\(P_{\mathrm{i}}=in/(30\tau)\cdot W_{\mathrm{i}}=in/(30\tau)\cdot p_{\mathrm{mi}}\cdot V_{\mathrm{s}}\)
  • 有效功率:\(P_{\mathbf{e}}=in/(30\tau)\cdot W_{\mathbf{e}}=in/(30\tau)\cdot p_{\mathbf{me}}\cdot V_{s}\)
  • 机械损失功率:\(P_{\mathrm{m}}=P_{\mathrm{i}}-P_{\mathrm{e}}\)\(P_{\mathrm{m}}=in/(30\tau)\cdot p_{\mathrm{mm}}\cdot V_{\mathrm{s}}\)
解释

其中的 \(\tau\)冲程系数(也就是几冲程的)
i 为气缸的数目
n 为转速
计算公式的原理就是功率等于总的功(W*i)除以时间(一个循环转的圈数除以转速,再将时间变为秒钟

转矩

  • 公式:

    \[ T_{\mathrm{tq}}=\frac{i}{\pi\tau}\cdot p_{\mathrm{me}}\cdot V_{s} \]

    可见,转矩有效平均压力一一对应的(一个发动机确定时,就是一一对应的)
    压力反应转矩

  • 功率与转矩的关系:(功率等于转矩乘以角速度,角速度与转矩有关系)

    \[ P_{\mathrm{e}}=T_{\mathrm{tq}}\cdot\omega=T_{\mathrm{tq}}\cdot\pi n/30=in/(30\tau)\cdot p_{\mathrm{me}}\cdot V_{\mathrm{s}} \]

经济性指标

能量转换效率

其中的 \(H_u\) 为燃料的(低)(kj/kg),B 为燃料的流量(kg./h)

\[ \eta_{\mathrm{et}}=\frac{3600P_e}{B\cdot H_{\mathrm{u}}} \]
\[ \eta_{\mathrm{ei}}=\frac{3600P_i}{B\cdot H_{\mathrm{u}}} \]
\[ \eta_{\mathrm{m}}=\frac{P_{\mathrm{e}}}{P_{\mathrm{i}}}=\frac{\eta_{\mathrm{et}}}{\eta_{\mathrm{it}}} \]
分析

化学能转化为指示功为指示效率,转化为有效功为有效效率

燃料消耗率

\[ b_{\mathrm{e}}=\frac{1000B}{P_{\mathrm{e}}}=\frac{3.6\times10^{6}}{\eta_{\mathrm{et}}\cdot H_{\mathrm{u}}} \]
\[ b_{\mathrm{i}}=\frac{1000B}{P_{\mathrm{i}}}=\frac{3.6\times10^{6}}{\eta_{\mathrm{it}}\cdot H_{\mathrm{u}}} \]
\[ \eta_{\mathrm{m}}=\frac{P_{\mathrm{e}}}{P_{\mathrm{i}}}=\frac{b_{\mathrm{i}}}{b_{\mathrm{e}}} \]

表示的是产生一千瓦时的功所消耗的燃料的重量(g/kwh)

功率密度

单位发动机排量发出的有效功率(评价气缸容积利用程度和紧凑性)

\[ P_\mathrm{L}=P_\mathrm{e}/(\mathrm{i}^\star V_\mathrm{s}) \]

单位有效功率所占发动机质量(评价轻量化和紧凑性)

\[ m_{\mathrm{e}}=m/P_{\mathrm{e}} \]

单位有效功率所占发动机的体积(评价紧凑性)

\[ V_\mathrm{e}=V/P_\mathrm{e} \]

转速与活塞平均速度

\[ V_m=\frac{s·n}{30} \]

限制的因素

  • 惯性力引起的机械
  • 应力摩擦 (表面磨损)
  • 热负荷
  • 充气效率
  • 噪声

影响性能指标环节与因素

决定动力输出的两大环节

  • 设单位时间加入发动机的燃料总质量为 B (kg/h),燃料低热值 (low heat value) 为 H u (kJ/kg),燃料能量转换的总效率为ηet ,则有效功率Pe 可表示为:

    \[ P_{\mathrm{e}}=\eta_{\mathrm{et}}\cdot B\cdot H_{\mathrm{u}}/3600 \]
  • 设单位时间进入发动机的混合气总量为 G m (kg/h),混合气低热值为 Hum (kJ/kg),则有效功率Pe 也可表示为:

    \[ P_{\mathrm{e}}=\eta_{\mathrm{et}}\cdot G_{\mathrm{m}}\cdot H_{\mathrm{um}}/3600 \]

其中的 H_um 为与燃料的热值和混合气的浓度直接相关

本小节之后提到的的都是上面这些计算中的参数的计算方式

提高动力输出的两大环节
  • 可燃混合气或燃料的能量密度,单位时间实际吸入发动机的可燃混合气总量G m 或燃料总量 B(量的环节
  • 可燃混合气能量或燃料能量转换为有效输出功的比例(质的环节)

可燃混合气浓度与热值

  • 过量空气系数:
    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为 l 0,而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为 l,则 φa 定义为:

    \[ \phi_a=\frac{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完全燃烧需要的理论空气量}=\frac{l}{l_0} \]
  • 空燃比α

    \[ \alpha(\text{或}l)=\frac{\text{混合气中空气质量}}{\text{混合气中燃料质量}}=\frac{A}{F}=\phi_{\mathrm{a}}l_{0} \]
  • 燃空比φ ‘

    \[ \phi^{\prime}=\frac{1}{\alpha}=\frac{F}{A}=\frac{1}{(\phi_{\mathrm{a}}l_{0})} \]
  • 可燃混合气热值 Hum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发出的热量 (kJ/kg 或 kJ/m 3 )

    \[ H_{\mathrm{um}}=\frac{m\cdot H_{\mathrm{u}}}{m+m\cdot l}=\frac{H_{\mathrm{u}}}{1+l}=\frac{H_{\mathrm{u}}}{1+\phi_{\mathrm{a}}l_{0}} \]

混合气 (进气) 充量

每缸每循环吸入缸内的新鲜空气量与按进气系统前状态计算而得的理论充气量之比(通常 75%-90%)

\[ \phi_\mathrm{c}=\frac{m_\mathrm{a}}{\rho_\mathrm{s}V_\mathrm{s}} \]

新鲜空气的量加上燃油的量

\[ G_m=120\phi_\mathrm{c}\rho_\mathrm{s}V_\mathrm{s}in\frac{1}{\tau}\left(\frac{1+\phi_\mathrm{a}l_0}{\phi_\mathrm{a}l_0}\right)=\frac{120\phi_\mathrm{c}V_\mathrm{s}p_\mathrm{s}in}{R_\mathrm{s}T_\mathrm{s}\tau}\left(\frac{1+\phi_\mathrm{a}l_0}{\phi_\mathrm{a}l_0}\right) \]

能量转换效率

算是上面的一个小结

效率
  1. 燃烧效率:化学能变为热量
  2. 循环热效率:热量变为总的指示功
  3. 机械效率:指示功变为曲轴的输出
  4. 有效效率:上面的所有乘起来

    \[ \eta_{\mathrm{et}}=\eta_{\mathrm{c}}\eta_{\mathrm{t}}\eta_{\mathrm{m}}=\eta_{\mathrm{it}}\eta_{\mathrm{m}}=\frac{W_{\mathrm{e}}}{g_{\mathrm{b}}H_{\mathrm{u}}} \]


\(\eta_it\) 为指示效率,\(\eta_et\) 为有效效率,图与上面的说法一一对应的


最后将所有的式子带入最初的公式中,计算得到的效率为

\[ P_\mathrm{e}=\frac{\eta_\mathrm{et}G_\mathrm{m}H_\mathrm{um}}{3600}=\eta_\mathrm{c}\eta_\mathrm{t}\eta_\mathrm{m}(\frac{H_\mathrm{u}}{\varphi_\mathrm{a}l_0})\varphi_\mathrm{c}V_\mathrm{s}(\frac{p_\mathrm{s}}{R_\mathrm{s}T_\mathrm{s}})(\frac{in}{30\tau}) \]
解释
  • 其中左边的三个是效率(燃烧效率、循环热效率、机械效率)
  • \(\frac{H_\mathrm{u}}{\varphi_\mathrm{a}l_0}\) 是单位质量的空气所对应的燃料的热值
  • \(\varphi_\mathrm{c}V_\mathrm{s}(\frac{p_\mathrm{s}}{R_\mathrm{s}T_\mathrm{s}})\) 是空气的流量质量
  • \((\frac{p_\mathrm{s}}{R_\mathrm{s}T_\mathrm{s}}\)) 是空气的理论充气密度
  • \(30\tau/n\)一次循环所需要的时间,非常重要

对于直接加入燃料的压燃式(柴油机)来说,直接使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虽然两个公式对于两种内燃机都是适用的)

\[ P_{\mathrm{e}}=\eta_{\mathrm{et}}\cdot B\cdot H_{\mathrm{u}}/3600 \]

有效燃油消耗率

\[ b_\mathrm{e}=\frac{3.6\times10^6}{\eta_\mathrm{c}\eta_\mathrm{t}\eta_\mathrm{m}H_\mathrm{u}}=\frac{3.6\times10^6}{\eta_\mathrm{it}\eta_\mathrm{m}H_\mathrm{u}}=\frac{3.6\times10^6}{\eta_\mathrm{et}H_\mathrm{u}} \]

做题

问题
  1. 与气缸数有关的有转矩和功率
  2. 计算功率的周期是一个循环的周期,角速度是转一圈的角速度,两者不一定是一样的(就是周期不一定是一圈的周期),\(\omega=2\pi n\)
  3. 6135 Q-1 四冲程柴油机中,“6” 表示气缸数为 6 个;“135” 表示气缸直径为 135 毫米;“Q” 表示水冷、车用;“-1” 通常表示该型号的第一种变型产品。“四冲程” 指的是柴油机的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行程组成。

内燃机燃料、工质与热化学

前提
  • 燃料理化特性决定了内燃机混合气形成和着火方式,是造成内燃机不同工作方式的决定因素
  • 燃料热值(混合气热值),既是内燃机原理的基础之一,也是影响动力和经济性 “量” 环节的主要因素之一(热化学)
  • 工质热力参数对循环热效率有巨大的影响,是决定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 “质” 环节的重要因素
  • 燃油组分对燃烧和排放有重要影响,是内燃机满足严格排放法规的关键环节之一

燃料及其理化特性

燃料的选择

理想的能源与动力组合:

一次可再生能源 + 电/氢能源载体 + 电驱/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动力

分类

燃料主要技术指标

  • 燃料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自行着火燃烧的能力
    • 自燃性对压燃式发动机尤其重要,自燃性差,则起动性差,工作粗暴
    • 十六烷值是评价柴油及各种燃料自燃性好坏的指标,CN
  • 两种指标的物质:
    • 正十六烷:\(C_{16}H_{34}\), CN=100
    • α-甲基萘:CN=0
  • 十六烷值的测量使用测试的机器:
    • 首先调节压缩比,使得待测的在指定的着火点着火
    • 之后调节两种指示物的比例(保持压缩比不变),使得与待测的着火点相同,c 16 的百分比(体积分数)就是十六烷值
  • 燃料对内燃机发生爆燃 (Knocking) 的抵抗能力
    • 抗爆性对点燃式发动机非常重要,希望自燃性差,抗爆性好
    • 辛烷值是评价汽油及各种燃料抗爆性好坏的指标,ON
  • 两种指标物质:
    • 异辛烷,ON=100
    • 正庚烷:ON=0
  • 辛烷值马达法和研究法的测量
    • 马达法辛烷值 MON:测定条件较苛刻,反映汽车在高速的高负荷下的抗爆性
    • 研究法测量:在慢速行驶时的抗爆性(RON)
    • RON > MON (大多数燃料)
    • 燃料敏感性 Sa=RON-MON
    • 抗爆指数:Ai=(RON+MON)/2
  • 燃油和燃油蒸气达到平衡状态时,燃油蒸气的压力(饱和蒸气压
    • 蒸气压高,说明燃油中轻质组分多,发动机冷起动性能好, 混合气形成速度快,有利于燃烧
    • 但是当蒸气压过高时,在运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蒸发损失
  • 馏程:燃油在规定条件下蒸馏出某一百分比的温度 (范围)
    • 初馏点:燃料中含有的最轻馏分的沸点,但不能判断轻馏分的含量。(燃料是一个混合物)
    • 10% 馏出温度(\(T_{10}\)):燃料中含有轻馏分的大概数量,反映汽油机的冷起动性,但过低会导致气阻。
    • 50% 馏出温度(\(T_{50}\)):燃料的平均蒸发性能,反映汽油机的暖机时间、加速性和工作稳定性。
    • 90% 馏出温度(\(T_{90}\)):燃料中的重质馏分含量,反映汽油机燃烧完全性,过高容易导致积碳。
    • 干点(终馏点):燃料中含有的最重馏分的沸点
  • 液体燃料的低温流动性是指在低温条件下,燃料在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中能否顺利地进行泵送和通过燃料过滤器,从而保证发动机正常供油的能力。
    • 浊点:是油品在规定的冷却过程中,开始析出石蜡结晶的最高温度。
    • 冷滤点:是在 200 mm 水柱抽力下,1 min 内 20 mL 油样不能完全通过一个 350 目金属滤网过滤器时的最高温度(最佳判据)。
    • 倾点:是燃料在规定的冷却过程中,油样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
    • 凝点:是燃料在规定的冷却过程中,石蜡结晶析出、长大,互相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把油包在其中,使油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

碳氢 (hydrocarbon) 燃料及特性

横向的比较
  • 烷烃:饱和烃,氧化安定性好;含 H 量高,燃料热值高C 链越长化学稳定性越差异构体结构紧凑, 不易断链,不易自燃
  • 烯烃:非饱和烃,化学安定性差;含 H 量高,燃料热值仅次于烷烃;不易自燃。
  • 炔烃:多键非饱和烃结合牢固,不易断链,不易自燃但不饱和烃安定性差,长期存放容易氧化变质
  • 芳香烃:不饱和烃;环状结构紧凑, 不易断链,不易自燃;苯环越多,化学稳定性越好;支链越多,化学稳定性越差
  • 环烷烃:环烷烃属饱和烃,性质比较稳定,不易断链,不易氧化变质
纵向的比较
  • 链与环—环结构紧凑,不易断裂,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自燃
  • 直链与支链(或正烷与异烷)—支链 (异烷) 的化学稳定性好,抗爆好 (如正庚烷 C 7 H 16 和异辛烷 C 8 H 18 的辛烷值分别为 0 和 100)
  • 单键和多键—多键非饱和烃不易断链,不易自燃,但安定性差,贮存中易氧化结胶 (如烯烃)

1) 环烷烃 < 正烷烃
2) 烯烃 < 正烷烃
3) 芳香烃< 烷烃/烯烃
4) α -甲基奈- 压不着

5) 环烷烃 > 正烷烃
6) 烯烃 > 正烷烃
7) 异烷烃 > 正烷烃
8) 芳香烃 > 烷烃/烯烃

汽油机柴油机工作模式的差异

差异
  1. 混合气的形成方式不同
    1. 汽油—易气化,缸外低压喷射蒸发,与空气形成预制均质混合气
    2. 柴油—难气化,缸内高压喷雾成细小液滴,与空气形成非均质 (分层) 混合气
  2. 着火方式和燃烧方式不同
    1. 汽油—难自燃,易点燃 (SI),用高压电火花点燃预混燃烧,火焰传播。可在φa =1 的条件下完全燃烧
    2. 柴油—难点燃,易压燃 (CI) 扩散燃烧,即边喷-边混-边燃,为了完全燃烧,必须φa >1.0(1.2)
  3. 负载调节方式不同
    1. 汽油机—预混合, φa 基本保持不变,量调节
    2. 柴油机—分层混合, φa 变化范围大(1.0~∞),质调节

燃烧热化学

首先是表:

设 1 kg 燃料中有 g C 公斤 C 、 g H 公斤 H 、 g O 公斤 O


最后的体积的变化是认为燃料是液体的形态
可见 C 燃烧之后的体积不变,H 燃烧之后的体积变大

  • g C + g H + g O = 1 kg
  • 1 kg 燃料完全燃烧需要 O 2 为:\((\frac{8}{3}g_{\mathrm{C}}+8g_{\mathrm{H}}-g_{0})\mathrm{kg}\)
  • 而 O 2 在空气中的质量百分比为 23.2%,即需空气量为(实际中是测量空气流量) :\(l_0=\frac{1}{0.232}(\frac{8}{3}g_\mathrm{C}+8g_\mathrm{H}-g_0)\mathrm{kg/kg}\)
  • 称之为 “质量化学计量空燃比
  • 汽油=14.8,轻柴油为=14.3
  • 1 kg 燃料完全燃烧需要 O 2 摩尔 (mol) 为:\((\frac{g_\mathrm{C}}{12}+\frac{g_\mathrm{H}}{4}-\frac{g_0}{32})\mathrm{kmol}\)
  • 而 O 2 在空气中的摩尔百分比为 21.0%,即需空气量为:\(L_0=\frac{1}{0.21}(\frac{g_\mathrm{C}}{12}+\frac{g_\mathrm{H}}{4}-\frac{g_\mathrm{O}}{32})\mathrm{kmol/kg}\)

上面计算的实际上就是需要的理论空气量\(l_0\)

分子变化系数

\[ \mu=\frac{\text{燃后气体分子数}}{\text{燃前气体分子数}}=\frac{\text{燃后气体摩尔数}}{\text{燃前气体摩尔数}} \]
残余废气系数
  • 残余废气系数φr 是进气过程结束时,缸内的残余废气量与新鲜充量的质量比:

    \[ \phi_\mathrm{r}=m_\mathrm{r}/m_1 \]
  • 其中的\(m_r\)—每循环每缸残余废气质量

  • \(m_1\)—每循环每缸新鲜充量质量
可燃混合气热值
  • 定义: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发出的热量 (kJ/kg 或 kJ/m 3 )
\[ H_{\mathrm{um}}=\frac{H_{\mathrm{u}}}{1+\phi_{\mathrm{a}}l_{0}}\mathrm{(kJ/kg)} \]
\[ (H_{\mathrm{um}})_{\mathrm{v}}=\frac{\rho_{\mathrm{m}}H_{\mathrm{u}}}{1+\phi_{\mathrm{a}}l_{0}} \]

体积混合气热值与燃料的热值、混合气的密度混合气浓度和需要的理论空气量有关
注意:体积可燃混合气热值 (kJ/m 3 ),更具有可比性!(气缸中是看容积的)

对公式的理解
  • 汽、柴油等液体烃,随 H/C 升高,H u 也升高;但 H 燃烧时所需的空气量比碳燃烧时多,因此 Hum 基本相同
  • 气体烃 H/C 高,H u 高,但本身是气体 (密度小),加上 H 燃烧要求空气多,Hum 小
  • 含氧燃料 (甲、乙醇) 本身含 O, H u 低,但需空气也少 ( l 0 小 ),Hum 与汽、柴油相近
  • H 2 的 H u 最高,但气体占体积 (密度小),且需空气多,Hum 反而小
结论
  • 各种燃料 \(H_u\) 差别较大,但不等于 Hum 也有相同差别
  • 液体燃料 Hum 大体相同,气体燃料 Hum 偏低

内燃机工作循环和能量利用

循环模式与循环热效率

分类

  • 工质——理想气体空气,物性参数 ( cp c V k) 为常数,不随温度变化,准稳定/内可逆
  • 循环——理想热机循环:
    • 封闭热力循环:系统加热→燃烧放热;系统放热→气体交换 (进排气)
    • 特殊热力过程:绝热等熵压缩和膨胀;等容或等压加热;等容放热
  • 工质——真实工质
  • 循环——理想循环
  • 工质——真实工质
  • 循环——真实循环


循环:
等熵压缩——>等容加热(等压)——>等熵膨胀——>等容放热

循环热效率
\[ \eta_{\mathrm{t}}=1-\frac{q_{2}}{q_{1}} \]

理论循环分类

  • 等容加热
  • 等压加热
  • 混合加热(等容+等压)
混合循环的图像

循环参数
  • 压缩比 \(\varepsilon = V_1/V_2\)
  • 压力升高比 \(\lambda = p_3/p_2\)
  • 容积预膨胀比 \(\rho = V_3'/V_3\)
  • 工质等熵指数 \(\kappa = c_p/c_v\)

最后得到的循环热效率(使用参数表示)

\[ \eta_{\mathrm{t}}=1-\frac{1}{\varepsilon^{\kappa-1}}\cdot\frac{\rho^{\kappa}\lambda-1}{\left[\left(\lambda-1\right)+\kappa\lambda\left(\rho-1\right)\right]} \]

在温熵图上,等容线更陡(等容过程中温度随熵的变化率(T/s)大于等压过程)

等容循环

奥托循环 (Otto Cycle): 早期汽油机转速低,燃烧接近等容放热(燃烧的速度远大于活塞运动的速度,等容加热

等容循环的效率:

\[ \eta_{\mathrm{t,v}}=1-\frac{1}{\varepsilon^{\kappa-1}} \]

加热时刻对循环的影响(等容度)

  • TDC 加热: 1 -2 -3 -4
  • BTDC 加热: 1 -2-3-3’-4*-1(上止点之前点燃)
  • ATDC 加热: 1 -2 -2-3-4-1
    等效压缩比*
\[ \sigma=\frac{\mathcal{E}_{m}}{\varepsilon}=\frac{V_{c}}{V_{cm}}<1 \]
等压循环

狄赛尔循环(Diesel Cycle):
早期柴油机喷油压力低,喷油燃烧持续期长(整个燃烧的过程很长,边燃烧,边膨胀)

  • 效率:

    \[ \eta_{\mathrm{t,p}}=1-\frac{1}{\varepsilon^{\kappa-1}}\cdot\frac{(\rho^{\kappa}-1)}{\kappa(\rho-1)} \]
  • 等容度:

    \[ \sigma=\frac{\varepsilon_{m}}{\varepsilon}=\frac{1}{2}\left(\frac{1}{\rho}+1\right) \]
说明

现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实际工作循环是混合循环。相对而言,传统汽油机更接近于等容循环,传统柴油机更接近于等压循环。

比较

对于四大循环参数:

结论
  1. 压缩比ε越大, 热效率越高
    压缩比由8增加为12,热效率能提高10~15%。但ε>15,热效率提高不明显。(爆燃&最高爆发压力限制)
  2. 等熵指数κ越大, 热效率越高
    等熵指数由1.2提高到1.4, 热效率可增加40%
压力升高和预膨胀比的影响
  1. ρ=1, 等容循环, λ对ηt无影响
  2. λ=1, 等压循环, ρ增大, ηt明显下降
  3. 混合循环:
    ρ不变:随λ上升,ηt略有增加;λ再增大,ηt不受影响
    λ不变:随ρ增大,ηt明显下降
    所以要增加等容度
理论循环的指导意义
  • 指出了改善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 在允许的条件下, 尽可能提高压缩比 ε, 尤其是汽油机
    • 合理组织燃烧, 提高循环加热等容度(减少预膨胀比ρ、合理选择燃烧始点、压燃同时着火、燃料设计、射流点火)
    • 保证工质具有较高的等熵指数 κ(均质/分层稀燃、预燃室火花塞)
  • 提供了内燃机之间进行动力性、经济性对比的理论依据
    • 同一机型不同加热模式的对比(ε、 κ及 q1不变:)
      • 等容循环ηt > 混合循环ηt > 等压循环ηt
    • 不同机型(汽、柴油机)的对比
      • 等压循环ηt > 混合循环ηt > 等容循环ηt
    • 汽、柴油机负荷变化( q1不同)时的对比
      • 部分负荷柴油机: 缸内喷射扩散燃烧, 负荷下降时,喷油时间缩短, 初期等容放热变化不大, 即 λ基本不变而ρ减小, ηt提高
      • 部分负荷汽油机: 预混燃烧, 负荷下降时,进气充量减少,残余废气增多,燃烧温度降低,燃烧速度下降, 燃烧时间加长, 即 λ下降而ρ上升, ηt下降

理想循环

  • 保持理论循环中的循环的假设
  • 使用真实的工质
    • 成分是变化的
      • 压缩:空气+燃料蒸气+残余废气
      • 膨胀:废弃+空气
    • 工质的热力参数随温度、分子结构及混合气浓度变化
    • 过浓的部分燃料不会燃烧放热
  • 目的:
    • 工质的特性对热效率的影响
    • 代表了人类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
  • 相对热效率:真实循环的指示效率与理想循环热效率之比。反映了实际发动机指示效率接近理想水平的程度。
\[ \eta_{_{rel}}=\eta_{_{it}}/\eta_{_{dt}} \]
主要热力参数
\[ \begin{aligned}&c_{V}=du/dT,c_{p}=dh/dT\\&c_{_p}-c_{_V}=R\\&\kappa=c_{_p}/c_{_V}=\frac{R}{c_{_V}}+1\end{aligned} \]
  • 比热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
  • K 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影响
  • 由分子物理学可知:分配到分子每一个自由度的热量是相同的,则分子自由度(原子数)↑,$ c_p \(和\) c_v \(↑,\) k \(↓→工质中废气↑,\) k \(↓;\) \varphi_a \(↓,\) k $↓。
  • $ k \(越大,\) c_p \(和\) c_v \(越小,相同加热量下,工质温升越高,循环热效率\) \eta_t $越高。

\(c_v, c_p = f(T, \text{分子结构})\)
\(\Delta Q_v = c_v \times \Delta T, \Delta Q_p = c_p \times \Delta T\)
\(T \uparrow \to c_v \text{和} c_p \uparrow \to k \downarrow \to \Delta T \downarrow \to \eta_t \downarrow\)
产物\(\phi_1 \uparrow \to \text{多原子分子} \uparrow \to c_v \text{和} c_p \uparrow \to k \downarrow \to \Delta T \downarrow \to \eta_t \downarrow\)
真实工质\(k <\)理想工质\(k \to\)真实工质\(\eta_t \downarrow\)
柴油机\(k >\)汽油机k

高温时,原子间的结合力减弱,产生热分解(吸热过程)。
\(\ce{CO_{2}}\to\ce{CO}+\ce{O_{2}}\)\(\ce{H_{2}O}\to\ce{H_{2}}+\ce{O_{2}}\)
低温膨胀及排气时,反向燃烧放热。因此,燃烧放热时间拉长→等容度\(\sigma\downarrow\to\eta_{t}\downarrow\)
T越高,p越小→热分解越严重,因此,汽油机热分解\(>\)柴油机热分解。

液体燃料发动机燃烧后,\(\mu>1\),P和\(\eta_{t}\uparrow\)
气体燃料发动机燃烧后,\(\mu<1\),P和\(\eta_{t}\downarrow\)
(气体燃料分子计入燃前分子总数)
总的来说,\(\mu\)的影响不大

\(\phi_{a}<1\)
未燃碳氢\(\uparrow\to\)循环加热量\(\downarrow\to\eta_{t}\downarrow\)
未燃碳氢\(\uparrow\to\)多原子\(\uparrow\)\(T_{\text{max}}\to\kappa\downarrow\),高温热分解\(\to\eta_{t}\downarrow\)
\(\phi_{a}>1\)
空气\(\to\)单双原子\(\uparrow\)\(T_{\text{max}}\to\kappa\uparrow\),高温热分解\(\downarrow\to\eta_{t}\uparrow\)

考虑真实工质特性后,汽、柴油机热效率差距加大:

真实循环

1) 传热损失 (总加热量的 6%)

真实循环并非绝热过程,通过气缸壁面、缸盖底面、活塞顶面向外散热。
散热量 \(Q_{w}=\int\alpha F_{w}(T - T_{w})d\varphi\)
式中,\(\alpha\)— 传热系数;
\(F_{w}\)— 散热面积,\(F_{w}=f(\varphi)\)
T— 缸内工质温度,\(T = f(\varphi)\)
\(T_{w}\)— 燃烧室壁面温度,可设为定值。

  • 压缩过程:前期吸热,后期散热,使压缩线略下降 (有利)。
  • 燃烧及膨胀过程:温差大,散热强烈,使\(p_{z}\)和膨胀线下降 (不利)。
  • 燃烧膨胀线的下降幅度远大于压缩线,使动力过程功减小。

2) 燃烧提前时间损失及后燃损失

实际燃烧及向工质加热不可能瞬间完成:

  • 存在点火 (喷油) 提前,使有用功面积下降,\(\eta_{t}\downarrow\)
  • \(p_{z}\)出现在 TDC 后\(10^{\circ}CA\),而非等容加热,使有用功面积减小。

3) 换气损失

  • 排气门早开,造成膨胀功损失。
  • 泵气损失功 (\(W_{2}+W_{3}\))

4) 不完全燃烧损失

  • 燃料与空气混合不良
  • 燃烧组织不完善

5) 缸内流动损失

流动增强以及提高涡流与湍流程度,\(\eta_{t}\downarrow\)

因为:克服气流阻力、造成能量损失、散热损失

例如:流动损失,非直喷式柴油机\(>\)直喷式柴油机

6) 工质泄漏损失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

定义:

\[ \eta_{\mathrm{m}}=\frac{W_{\mathrm{e}}}{W_{\mathrm{i}}}=1-\frac{W_{\mathrm{m}}}{W_{\mathrm{i}}}=1-\frac{P_{\mathrm{m}}}{P_{\mathrm{i}}}=1-\frac{p_{\mathrm{mm}}}{p_{\mathrm{mi}}} \]

组成和份额

  1. 机械摩擦损失(50%~80% )
    活塞组件、轴承、气门机构等
  2. 附件驱动消耗( ~10% )
    水泵、风扇、机油泵、高压油泵、点火装置等运转必不可少的辅助机构
  3. 泵气损失(5%~40% )
\[ W_{\mathrm{m}}=W_{\mathrm{mf}}+W_{\mathrm{me}}+W_{\mathrm{p}} \]

测量

示功图法

总指示功Wi,减去台架上测得的有效功We

说明

只适用研发:
(a) 上止点难以精确测量:偏差1 °CA,误差10~15%
(b) 各缸不均匀,需要同时测量
© 发动机工作时存在循环波动

倒拖法

发动机正常运转后,断油或断火,用电机反拖发动机,测得的反拖功率

误差

(a) 无燃烧,缸内压力温度低,活塞与缸套间隙加大;润滑油粘度加大,摩擦损失增大
(b) 排气阻力加大,泵气损失增加
© 不可逆损耗和传热,压缩、膨胀线不重合,增大\(p_{\text{mm}}\)

也就是维持之前的运转,反拖的功率就是机械功率(没有输出,输入的就等于损耗掉的)

灭缸法

用于多缸机

\[ \begin{aligned}&P_{ii}=&&P_{\mathrm{e}}-(P_{\mathrm{e}})_{-i}\\&P_\mathrm{i}=&&\sum_{i=1}^{\mathrm{N}}P_{i}=\sum_{i=1}^{\mathrm{N}}[P_{\mathrm{e}}-(P_{\mathrm{e}})_{-i}]\\&P_{\mathrm{m}}&&=P_{\mathrm{i}}-P_{\mathrm{e}}=\sum_{i=1}^{\mathrm{N}}[P_{\mathrm{e}}-(P_{\mathrm{e}})_{-i}]-P_{\mathrm{e}}=(N-1)P_{\mathrm{e}}-\sum_{i=1}^{N}(P_{\mathrm{e}})_{-i}\end{aligned} \]

一个一个灭(轮着灭)
灭一个少了一个的有效功,同时增加了倒拖的功率损耗,所以差值就是指示功

问题
  • 灭缸后进排气波动效应影响各缸进排气分配均匀性
  • 两大数相减得到小数,误差加大
油耗线法

转速不变,测出整机燃料消耗率随负荷的变化曲线。将此线外延到与横坐标相交的a点,则a点之值为机械损失值。

\[ \frac{B}{B_{0}}=\frac{P_{\mathrm{e}}+P_{\mathrm{m}}}{P_{\mathrm{m}}}=\frac{p_{\mathrm{me}}+p_{\mathrm{mm}}}{p_{\mathrm{mm}}} \]

适合柴油机,不适合汽油机

小结
  1. 示功图法可以适用于任何发动机
  2. 汽油机压缩比小、功率比较小,因而多用倒拖法,不适合用灭缸法(灭缸不安全、进排气干扰)和油耗线法(不成直线 )
  3. 自然吸气柴油机适合灭缸法、油耗线法,小型柴油机可以用倒拖法
  4. 涡轮增压柴油机无法使用倒拖法和灭缸法,低增压可以用油耗线法,高增压发动机只能采用示功图法

影响因素



能量的分配和利用

  1. 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
    • 废气温度高,能量品质高
    • 废气能量通过涡轮机和压气机转化为泵气过程功(正功)
    • 进气量、输出功率、有效效率显著提升
    • 增压配合中冷进一步提升输出功率
  2. 复合增压发动机
    • 利用废气直接驱动动力涡轮,增大曲轴输出功率
    • 利用废气驱动汽轮机发电
  3. 低散热(绝热)发动机
    • 低散热发动机提升热效率有限,但可增大废气可用能
    • 低散热 + 复合增压可大幅度提高有效热效率

内燃机换气过程和进气充量

四冲程内燃机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

功率的公式:

\[ P_\mathrm{e}=\frac{\eta_\mathrm{et}G_\mathrm{m}H_\mathrm{um}}{3600}=\eta_\mathrm{c}\eta\underbrace{\eta_\mathrm{m}}(\frac{H_\mathrm{u}}{\varphi_\mathrm{a}l_0})\underbrace{\varphi_\mathrm{c}}V_\mathrm{s}(\frac{p_s}{R_\mathrm{s}T_s})(\frac{in}{30\tau}) \]
目的
  • 最大限度吸入新鲜充量——充量系数是核心问题
  • 进气均匀
  • 减小换气损失
  • 在缸内形成合理的流场,控制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换气系统和换气过程

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进气——>压缩

  • 换气过程: 从膨胀冲程末期排气门开启时算起,直到压缩冲程初期进气门关闭时为止,大约为:410ºCA~480ºCA

    排进气门都是早开晚关
早开晚关
  • 进气早开角α = 0 ~30° CA
  • 进气晚关角β =30~80 ° CA
  • 排气早开角γ =40~80 ° CA
  • 排气晚关角δ = 0 ~30 ° CA
换气系统

至少有一个气门是开启的,(进气,燃烧室,排气)系统

换气过程分期

排气过程
  • 自由排气阶段(超、亚临界): 时间占比⅓,总排气量的 60%以上

    \[ \frac{p_c}{p_e}\geq\left(\frac{\kappa+1}{2}\right)^{\frac{\kappa}{\kappa-1}}=1.83 \]


    超临界的排气阶段(壅塞流),气流的速度处于音速,此时,下游的条件(压力、温度等等)都不会影响流量

  • 强制排气的阶段

  • 进气阶段:核心是充量系数 \(\phi_c\) 的问题
  • 气门重叠的过程

进排气相位角的影响

影响
  • 排气早开角
    • 影响自由排气损失和泵气损失,但对\(\varphi_{\text{c}}\)影响不大
    • 存在最佳\(\Delta\varphi_{\text{eo}}\)\((P_{\text{自排}} + P_{\text{排泵}})_{\text{min}}\)
    • 转速增加,\(\Delta\varphi_{\text{eo}}\)适当增大(提前)
  • 排气晚关角\(\Delta\varphi_{\text{ec}}\)
    • 过小,排气惯性利用不够;过大,废气倒流
    • 存在最佳\(\Delta\varphi_{\text{ec}}\)\(\text{n}\uparrow\rightarrow\)最佳\(\Delta\varphi_{\text{ec}}\uparrow\)
  • 进气早开角\(\Delta\varphi_{\text{ao}}\)
    • 过小,进气不够;过大,废气倒流进气管(回火)
    • 存在最佳\(\Delta\varphi_{\text{ao}}\)\(\text{n}\uparrow\rightarrow\)最佳\(\Delta\varphi_{\text{ao}}\uparrow\)
  • 进气晚关角\(\Delta\varphi_{\text{ac}}\)
    • 过小,进气惯性利用不够;过大,新气推回进气管;对进气充量\(\varphi_{\text{c}}\)影响大
    • 存在最佳\(\Delta\varphi_{\text{ac}}\)\(\text{n}\uparrow\rightarrow\)最佳\(\Delta\varphi_{\text{ac}}\uparrow\)
  • 气门重叠:
    • 自吸式汽油机<40°, 太大易回火
    • 自吸式柴油机约为60°
    • 增压柴油机=80~160°:扫气可以降低缸内残余废气;冷却降低热负荷

充量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


实际上就是实际吸入的新鲜空气的质量除以理论上进入的新鲜空气的质量(理论上使用密度乘以体积)

解析式

\[ \phi_{\mathrm{c}}=\frac{K_{\mathrm{a}}T_{\mathrm{s}}R_{\mathrm{s}}}{(\varepsilon-1)p_{\mathrm{s}}}\left[\xi\varepsilon\frac{p_{\mathrm{s}}-\Delta p_{\mathrm{a}}+\Delta p_{\xi}}{R_{\mathrm{a}}(T_{\mathrm{s}}+\Delta T_{\mathrm{a}^{\prime}})}-\psi\frac{p_{\mathrm{r}^{\prime}}}{R_{\mathrm{r}}T_{\mathrm{r}^{\prime}}}\right] \]
  • 进气门晚关系数:\(\xi=V_{a^{\prime}}/V_{a}<1\)
  • 进气门晚关系数:\(\psi=V_{r^{\prime}}/V_{r}>1\)
  • 括号中的第一项与进气相关,对充量系数的影响大
  • 第二项与排气有关,对充量系数的影响小

影响因素

流动阻力
  • 流动阻力(\(\Delta p_a\)
    • 沿程损失(次)+局部损失(主要的损失)
    • 局部的损失有:
  • 此外流动阻力还有
    • 进气涡流、滚流和气道阻力
      • 分为Tandem:四气门前后排列
      • Twisted:四气门扭曲排列
      • Twin:四气门并列排列
      • 2V-DI:两气门排列
  • 阻力还与流速有关:

    \[ M\mathrm{a}_\mathrm{m}=\frac{2ns}{a}\cdot\frac{F_\mathrm{p}}{(\mu_\mathrm{s}f_\mathrm{a})_\mathrm{m}}=\frac{Kns}{a}\left(\frac{D}{d_\mathrm{s}}\right)^2 \]

    在马赫数>0.5 时,充量系数会急速下降
    所以要降低进气的马赫数:
    提高气门的流通面积(多气门)
    气门数增加,转矩增加,允许的最高转速增加,最大的功率增加

壅塞效应

当气流壅塞发生时,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质量\(m_{\text{实际}}\)不再随进气条件优化而增加,但 “理论充量质量\(m_{\text{理论}}\)” 仍基于气缸工作容积和进气状态计算(未考虑壅塞限制)。此时:

  • \(m_{\text{实际}}\)趋于定值(壅塞流量);
  • \(m_{\text{理论}}\)随发动机转速、结构参数固定(气缸工作容积不变)。 从充量系数公式看,\(m_{\text{实际}}\)不再增长,而\(m_{\text{理论}}\)相对稳定,导致\(\varphi_{\text{c}} = \frac{m_{\text{实际}}}{m_{\text{理论}}}\)降低。
进气温升( Δ Ta’)

进气温升的组成部分:

\[ \triangle T_{\mathrm{a^{\prime}}}=\triangle T_{\mathrm{w}}+\triangle T_{\mathrm{L}}+\triangle T_{\mathrm{r}}+\triangle T_{\mathrm{g}} \]

式子中的组成的含义为:

  • \(\Delta T_{\text{w}}\)— 高温壁面传热所引起的温升→合理冷却,降低热负荷,影响最大
  • \(\Delta T_{\text{l}}\)— 压力损失变为摩擦热引起的温升→减小\(\Delta p_{\text{a}}\)
  • \(\Delta T_{\text{r}}\)— 残余废气与新气混合引起的温升→减小残余废气系数
  • \(\Delta T_{\text{g}}\)— 进气过程中,燃料气化、吸热所引起的温度降低(负值)

其余的影响因素

  • 进气晚关角\(\uparrow\)\(\xi\downarrow\),但\(\Delta p_{\xi}\uparrow\)
  • 排气晚关角\(\uparrow\)\(\psi\uparrow\),但\(p_{\text{r}}\downarrow\)

    因此:存在最有利的进、排气晚关角;但进气晚关角影响更大

  • 排气压力\(\uparrow\),温度\(\downarrow\rightarrow\phi_{\text{f}}\uparrow\)\(\phi_{\text{c}}\downarrow\)
  • 压缩比\(\uparrow\rightarrow\phi_{\text{f}}\downarrow\)\(\Delta T_{\text{a}}\downarrow\)\(\phi_{\text{c}}\uparrow\)
  • 进气\(T_{\text{s}}\uparrow\rightarrow\Delta T_{\text{a}}\downarrow\)\(\phi_{\text{c}}\)略有增加
  • 燃料气化\(\rightarrow\phi_{\text{c}}\downarrow\)

稳态进气速度特性

  • 定义:油量调节机构不变时,充量系数\(\phi_{\text{c}}\)随发动机转速或活塞速度的变化规律,即\(\phi_{\text{c}}\)-n曲线(进气外特性、部分负荷进气速度特性)。
  • 进气外特性决定了发动机的最大动力性(转矩和功率)。
  • 汽油机:\(n\uparrow\)\(\phi_{\text{c}}\downarrow\);部分负荷时,随\(n\uparrow\)\(\phi_{\text{c}}\downarrow\downarrow\)(斜率更大);
  • 柴油机:\(n\uparrow\)\(\phi_{\text{c}}\downarrow\)(但斜率小于汽油机);部分负荷时,进气温度低,\(\phi_{\text{c}}\)略升。

各个因素对进气速度的变化趋势的影响
  • A— 燃料气化:燃料占体积,\(\phi_{\text{c}}\)减小,且不随转速变化
  • B— 进气温升:低速传热时间加长,\(\Delta T_{\text{a}}'\)偏高,高速则低一些
  • C— 流动阻力:随转速平方而增加,是每个转速都具有最佳进气晚关角时的进气速度特性曲线
  • D— 进气晚关角固定时的进气速度特性曲线,高转速进气晚关角偏小,进气惯性没有充分利用,低速进气晚关角偏大,部分充量有回流
进气晚关角对充量系数φc 的影响
  • \(D_2\)曲线晚关角 \(> D_1\)曲线晚关角。
  • 进气晚关角减小,低速充量系数\(\phi_{\text{c}}\)增加,低速充气性能改善
  • 进气晚关角加大,高速充量系数\(\phi_{\text{c}}\)增加,高速充气性能改善
  • C 曲线是不同进气晚关角D曲线的包络线
  • 可变配气正时 (VVT) 技术可使发动机具有 C 曲线的最佳特性,满足各个转速的最佳进气需求,兼顾高速时的大功率和低速时的大扭矩。

进排气系统的动态效应


实际上就是压力波的传播对进排气的压力的影响

压力波传播的基本知识

  • 产生:当管道界面处产生一个压力或速度的变化(扰动)时,由于流体的可压缩性,该扰动将波及相邻区段,然后依次向前传播
  • 静止介质中,压力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该介质状态下的音速
  • 若介质具有速度v,则压力波传播速度c=v± a
分类
  • 压力单波:管中某一点向左右两方向以波速c传播的扰动
  • 沿管道正方向传播的叫右行波;沿反方向传播的叫左行波
  • 压力单波传到之处,其效果是使该处压力上升者叫密波 (压缩波);反之,使该处压力下降者叫疏波 (膨胀波)
    • 右行压缩波:\(\text{d}p_{\text{R}}(+)\)\(\text{d}v_{\text{R}}(+)\)
    • 右行膨胀波:\(\text{d}p_{\text{R}}(-)\)\(\text{d}v_{\text{R}}(-)\)
    • 左行压缩波:\(\text{d}p_{\text{L}}(+)\)\(\text{d}v_{\text{L}}(-)\)
    • 左行膨胀波:\(\text{d}p_{\text{L}}(-)\)\(\text{d}v_{\text{L}}(+)\)
边界条件和反射波
  • 封闭端:\(v=0\)

    \({\text{d}}v={\text{d}}v_{\text{R}}+{\text{d}}v_{\text{L}}=0 \to {\text{d}}v_{\text{L}} = -{\text{d}}v_{\text{R}}\)

    \({\text{d}}p_{\text{L}}={\text{d}}p_{\text{R}}\)

    全正反射 — 反射波性质及幅值均与来波完全相同

  • 开口端:\(p=p_{\text{z}}\)(管外背压)

    \({\text{d}}p={\text{d}}p_{\text{R}}+{\text{d}}p_{\text{L}}=0 \to {\text{d}}p_{\text{L}} = -{\text{d}}p_{\text{R}}\)

    \({\text{d}}v_{\text{L}}={\text{d}}v_{\text{R}}\)

    全负反射 — 反射波性质与来波相反,幅值相同

  • 由封闭到全开口是孔口不断加大的过程:全正反射→部分正反射→无反射→部分负反射→全负反射

进排气动态效应

压力波动对进、排气过程(充量系数、排气流率以及各缸进、排气不均匀性)的影响称为进排气动态效应

利用这一动态效应

本循环的压力波的动态效应
  • 设进气门开启时间为\(\Delta t_{\text{s}}\),压力波传播周期为\(\Delta t=2L/a\)
    • \(\Delta t>\Delta t_{\text{s}}\)时,反射波对进气无影响
    • \(\Delta t<\Delta t_{\text{s}}\)时,反射波在进气后期到达气门口时,\(\phi_{\text{c}}\)提高

进气门开启的时候,产生压降,为右行的膨胀波
实际上就是波的叠加
此时在气门处的反射是全负反射,疏波反射之后为密波

所以:管长L与转速n要合理匹配
L太长,对φ c没有影响;太小,多次返回的密波和疏波相互抵消


上循环压力波动态效应

频率
  • 气门口压力波动频率 \(f_1 = \frac{a}{4L}\)
    其中a是声速,L是进气管长度。该频率由进气管的声学特性决定,反映压力波在进气管内往返传播的固有周期。
  • 进气门开启频率 \(f_2 = \frac{n}{120}\)
    n是发动机转速(单位:r/min)。发动机每转 2 圈(720°)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进气门开启一次,因此频率与转速的关系为\(n/120\)
分析
  • 记气门口处压力波动频率为:\(f_1 = a/(4L)\)
    进气门开启频率为:
    \(f_2 = n/120\)
    则:频率比 \(q= f_1/f_2 = 30a/(nL)\)
    由左图可知:

    • \(q=1,2,3\ldots\) 正整数时,残余疏波到达,对\(\phi_{\text{c}}\)不利
    • \(q=1.5,2.5\ldots\) ,残余密波到达,对\(\phi_{\text{c}}\)有利

使用可变进气管的长度的技术


多缸机的动态效应与各缸不均匀性

  • 多缸机的进、排气管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连通的,因而存在 “进气干涉” (“抢气”)和“排气干涉”,造成各缸不均匀
  • 解决办法:气缸分组

增压系统


改变公式中的 \(p_s\)

  • 目的:
    提高进气压力,增大进气量(空气的量多了)
  • 增压度:增压后的功率的增值与原来的功率的比

    \[ \varphi=\frac{P_{\mathrm{ek}}-P_{\mathrm{eo}}}{P_{\mathrm{eo}}}=\frac{p_{\mathrm{mek}}-p_{\mathrm{meo}}}{p_{\mathrm{meo}}} \]
  • 增压比:压气机的出口压力与压缩前的压力的比值 \(\pi_\mathrm{k}=\frac{p_\mathrm{b}}{p_0}\)

增压方式和增压系统

  • 涡轮增压系统
    • 直接利用废气能量无需额外功率;(还能回收余热——通过泵气的正功)
    • 改善发动机动力、经济和排放性能(燃烧更加充分);(主要提升的是高速、高负荷的情况)(使用的增压器是离心式增压,需要高转速)
    • 与发动机柔性连接,便于安装布置(进排气管布置非常灵活);
    • 车用发动机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使用尾气(右侧的)的能量,驱动涡轮,涡轮带动增压器,之后将压缩之后的气体降温(使进气的温度保持较低)(风冷的)

  • 机械增压系统
    • 通过曲轴驱动,需要消耗曲轴功率
    • 通常用于低增压发动机\(r_k < 1.6\)
    • 容积式增压,受转速影响较小
    • 低速工况性能好,动态响应快;
    • 通常用于赛车、坦克发动机等。

  • 复合增压系统
    • 机械增压 + 涡轮增压

      前者保证了低速、低负荷转矩特性和动态响应,后者保证了整机的燃油经济性和高功率密度。 - 涡轮增压 + 调谐增压(可以使用可变进气管长度技术)

      利用进气动效应增大低速工况充气效率,改善低速转矩特性,利用涡轮增压改善高速工况动力、经济性。
      兼顾低速低负荷和高速高负荷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

燃烧概念与着火理论

燃烧:燃料与空气产生的激烈的放热化学反应

分类
  • 固相燃烧:固体燃料没有挥发而在表面与空气燃烧
  • 气相燃烧:燃料以气体的状态与空气混合燃烧(燃油要雾化+气化)
    • 预混燃烧:着火前燃料气体或燃料蒸气与氧化剂已按一定比例形成混合气的燃烧。(汽油机,煤气)(汽油机的燃料是喷在气道里的)
    • 扩散燃烧:着火前燃料与氧化剂是相互分开的,着火后燃料边蒸发、边与空气混合的燃烧。(柴油机以扩散燃烧为主,在初期也有一定的预混燃烧)(柴油机是压缩冲程的末期缸内喷气

燃烧分期:完整的燃烧过程为:着火和燃烧两部分

对比

  • 速度:
    • 汽油机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
    • 柴油机取决于混合速度与反应速度中较慢的过程
  • 空燃比:
    • 汽油机的稀燃存在极限(就是燃料的浓度非常稀,空燃比非常大时,不能着火)
    • 柴油机的宽广范围内稳定稀燃
  • 碳烟:
    • 汽油机不易产生(燃烧充分)
    • 柴油机易于产生
  • 火焰:实际上就是由碳烟才会产生焰火(黄色白色),燃烧充分没有碳烟的话就是无焰燃烧)蓝色
  • 回火的风险:
    • 因为汽油机在进气道内就混合好了,高温的烟气会点绕,柴油机进气道没有空气

着火理论

热着火理论

可燃混合气的着火的原因在于热量的积累,当放热的速率大于散热的速率时,温度升高,反应逐渐加快,最终导致着火
所以要比较两个的速率:

  • 放热速率:\(\frac{\mathrm{d} q_{1}}{\mathrm{~d} t}=C \cdot \exp \left(-\frac{E}{R T}\right)\)
  • 散热速率:\(\frac{\mathrm{d} q_{2}}{\mathrm{~d} t}=A \cdot F\left(T-T_{0}\right)\)
着火的条件
  • \(\frac{\mathrm{d}q_1}{\mathrm{d}t} > \frac{\mathrm{d}q_2}{\mathrm{d}t}\):肯定着火;
  • \(\frac{\mathrm{d}q_1}{\mathrm{d}t}\) 与 \(\frac{\mathrm{d}q_2}{\mathrm{d}t}\) 相切临界着火温度\(T_c\)(就是燃料的自燃温度);
  • \(\frac{\mathrm{d}q_1}{\mathrm{d}t} < \frac{\mathrm{d}q_2}{\mathrm{d}t}\):肯定不着火。
影响临界着火温度Tc的因素
  • 压力:\(p_c \uparrow \rightarrow T_c \downarrow\)
  • 过量空气系数\(\varphi_a\):对某一\(p_c\)\(T_c\),存在一个混合气的着火浓度界限。(在化学计量空燃比的时候最容易着火,燃烧的速度也最快)(1 的时候最佳)
  • 燃料特性:燃料不同,E不同,\(T_c\)不同。
结论
  • 可燃混合气着火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可以用热着火理论来解释,并且与实验结果也比较符合;
  • 但是,对于可燃混合气的初始浓度较低,或压力低于大气压的一些反应,无法用热着火理论解释。例如,3.8% 正丁烷和空气混合气即使温度较低(280~400℃)或压力大于大气压力,可燃混合气也会发生着火现象;
  • 碳氢燃料的实际着火区并不是简单的T-p双曲线。
链式着火理论

高温并不是引起着火的唯一原因,只要以某种方式(如辐射、电离)激发出活性中心就能引起着火,反应物分子受激首先产生活性中心,然后通过链式反应产生分支。

类似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反应的类型
  • 直链反应:1 个活性中心 1 次反应只产生 1 个新的活性中心→等速反应。
  • 支链反应:1 个活性中心 1 次反应产生 2 个及 2 个以上的活性中心→加速反应。

    稀有支链反应 (b):不是每个反应都产生分支反应。

    连续支链反应 ©:每个基元反应都产生分支链。(最快)

    退化支链反应 (d):反应的中间产物有一个键较弱,要延迟一段时间才分解为自由基形成分支反应。

  • (3) 断链反应:活性中心与容器壁面或惰性气体分子碰撞,反应终止。


解释烃燃料的链式反应着火
  • (1) 低温多阶段着火(\(T<600\text{K}\)
    • ① 冷焰诱导阶段
      直链反应→过氧化物\(\text{ROOH}\)和乙醛
    • ② 冷焰阶段
      \(\text{ROOH}\)积累→分解出甲醛(冷焰)
    • ③ 蓝焰阶段
      甲醛支链反应→\(\text{CO}\)(蓝焰)
      \(\text{CO} \rightarrow \text{CO}_2\)(热焰)→燃烧开始
  • (2) 高温单阶段着火(\(T=900\sim1200\text{K}\)
    高温条件下,着火过程不经过冷焰直接进入蓝焰→热焰阶段。
  • 柴油机的压燃和汽油机的爆燃属于低温多阶段的着火(也就是燃料的自燃着火)
  • 汽油机的点燃和柴油机的后燃属于高温单阶段的着火(外部的点燃着火)

喷雾与混合气形成

液体燃料的喷射和雾化

喷雾特性
  • 贯穿距离(Tip Penetration):从喷嘴出口沿喷射方向到最远处液滴之间的距离。
    还有贯穿率:贯穿距离除以喷嘴到燃烧室壁面的距离(相对的距离)
  • 喷雾锥角(Spray angle):喷雾外沿所形成的夹角。(会横向扩展,形成一个锥形)
  • 分裂长度(Breakup Length):从喷嘴出口到射流轴线开始分裂成液滴之间的距离。
  • 索特平均直径(Sauter Mean Diameter, SMD):所有油滴总体积与总表面积之比。
    越小越好,可以提高喷射压力,减小喷嘴的宽度来实现

油滴的蒸发与燃烧
  • 单个油滴
    • 油滴受热蒸发过程中附近存在较大温度 / 浓度梯度
      近的地方的浓度高,温度低;远的地方相反
    • 着火开始于油气混合气浓度与温度合适的地方(真正着火的位置在离液滴适中的地方),形成火焰锋面,油蒸汽由内侧补给,空气由外侧补给(容易火包油,燃料裂解生成炭烟)(类似于扩散燃烧 )
    • 静止空气中油滴燃烧呈现扩散燃烧特征,必须加强气流运动(向预混合燃烧发展)
  • 油束及油滴群
    • 实际油滴群燃烧,油滴大小不等,相互干扰
    • 预混和扩散燃烧比例取决于油滴 SMD
    • 一般着火首先出现在油束核心与外缘之间混合气浓度适合的部位

      其中的 ×就是首先着火的位置,偏下面一点的位置


上面就是柴油机着火的过程,下面是高压喷射的过程,可以看见是多点着火的
并且高压燃烧速度快,且靠近缸壁


喷油规律
Text Only
1
2
![](png/Pasted%20image%2020251104102110.png)  
油泵——>油管——>喷油嘴
  • 满足的要求
    • 较高的喷射的压力
    • 精确喷射的质量
      通过油泵上的斜槽靠右的长度(通过压缩柱的旋转来改变长度)
    • 避免异常的喷射
    • 合理的喷油规律
      • 基本概念:喷油速率随曲轴 / 凸轮轴转角的变化关系。
      • 三要素喷油始点、喷油持续期和喷油速率曲线形状
      • 影响因素:机械系统凸轮型线、柱塞直径、高压油管容积等;电控系统共轨压力、控制策略。
      • 理想的喷油规律:靴型
        初期缓慢、中期急速、后期快断(为达到先缓后急的放热规律)
      • 可能有多段喷射:预喷(提高主喷时起始的压力)、后喷

缸内的气流运动

  • (1) 进气流 (Intake Flow):促进油 / 气混合
    • 涡流 (Swirl):涡流比与充量系数的平衡
      螺旋的形状,需要进气道特殊的形状
    • 滚流 (Tumble)
  • (2) 压缩 / 膨胀流 (Compression/Expansion Flow):加速燃烧
    • 挤流 (Squish)/ 反挤流 (Reverse Squish)
      燃烧室的凹坑,当燃烧室上升或者下行时
    • 压缩涡流 (Compression Swirl)
      主副燃烧室,燃料在副燃烧室中,主燃烧室的空气进入副,形成压缩的涡流
    • 微涡流 (Micro-turbulence)(四角型的燃烧室中存在)
  • (3) 燃烧流 (Combustion Induced Flow):改善燃烧 (作用较小)(燃烧时的温度压力不均匀导致的)

混合气的形成方式——空间雾化混合

  • 燃油喷射雾化+缸内气流运动
  • 两者比例不同导致不同燃烧室系统(静止或弱旋流场+6~12 孔高压喷油;强旋流场+3~5 孔高压喷射;强旋 / 湍流场+低压单孔喷嘴)。

    a:气流运动比较弱,主要依靠喷射系统,采用多孔的高压喷射的方式
    b:油气相互运动的混合方式,对喷射系统的要求降低了
    c:湍流等等的运动,喷射流更强(最好是不同的流束接壤但是不重叠
  • 热混合现象:在旋转气流中,已燃气体向燃烧室中心运动,未燃燃油和新鲜空气向外周运动,促进空气与燃油的混合(离心力的作用,未然燃油的密度大,离心作用大,会向外围扩散)。
  • 热锁现象:由于燃油集中在燃烧室中心,燃油粒子难以向周边与新鲜空气混合,而被已燃气包围,火焰被锁定在中心。(主要是喷射系统的贯穿距离太短,离心力不足,会被锁在中心)

燃烧室的特性

  • 直喷式
  • 非直喷式

浅盘型燃烧室

  • 特点
    • 燃烧室凹坑开口大、深度浅;(\(d_k/D=0.72\sim0.88\)\(d_k/h=5\sim7\)
    • 无涡流或弱进气涡流;
    • 多孔和小孔径油嘴(6~12 孔)、高压喷射。
  • 性能
    • 滞燃期(从喷油到燃烧的时期)内形成较多混合气(反应速率非常快),\(p_{\text{max}}\)\(d p/d \varphi\)高;
    • 工作粗暴、NOx和烟度高(高温富氧的条件)、NVH 差;
    • “油找气” 方式空气利用率差,\(\varphi_a\geq1.6\)
    • 燃烧室简单,流动及散热损失小,充气效率高,\(b_e\)低,易起动。
  • 应用范围
    • 适用于缸径大\(\geq120\mathrm{mm}\))、转速低\(\leq2000\mathrm{r/min}\))的柴油机。近年,随高压喷射采用,向小缸径拓展。

ω形燃烧室
  • 特点
    • 燃烧室呈较深凹坑,凹坑中心有凸起,以引导涡流并消除流动弱区(\(d_k/D=0.6\sim0.7\)\(d_k/h=1.5\sim3.5\));
    • 气流运动以进气涡流为主,挤流为辅(进气涡流比\(C=1.5\sim2.5\));
    • 喷油器孔少(4~6),喷射压力较高。
  • 性能
    • 油气相互运动的混合气形成方式,空气利用率较高,最小\(\varphi_a=1.3\);随 n提高而涡流强度提高,适于高速发动机\(dp/d\varphi\)较浅盆形低,燃烧较柔和。
  • 应用范围
    • 小缸径(80~140mm)高转速柴油机(中、轻、轿车)。
  • 缩口程度\(D/d_k\)影响
    • 影响涡流和挤流强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
    • NOx排放随喷油时间推迟均改善;
    • 有缩口\(\omega\)燃烧室烟度及\(b_e\)明显改善;
    • 挤流口燃烧室的燃烧初期,挤流中后期,涡流和湍流混合充分:燃烧激烈;燃烧后期,涡流和湍流衰减慢的特点有助于促进混合燃烧。

      加强了气流的混合,虽然燃烧的时刻推迟了,但是不影响燃油的经济性(因为之后的燃烧变快了,等容度还是变化不大)


先缓后急的放热速率


预燃室式燃烧室
  • 结构与工作过程
    • 燃烧室包含预燃室和主燃室,主副室之间有一个或数个孔道相连,\(V_k/V_c=35\%-45\%\)\(F_k/F_p=0.3\%-0.6\%\)
    • 压缩过程中,在预燃室内形成高度湍流,低压燃油在空气湍流中扩散混合;
    • 预燃室着火后,燃烧气体经狭小通道高速喷入主室,进行第二次燃烧
  • 特点
    • 喷雾要求质量不高;
    • 初期放热率低,\(dp/d\varphi\)小,NOx低;(初期影响的就是这些氮氧化物的排放)(因为在预燃室内的是浓混合气,发动机的工作比较柔和)
    • 气流运动强烈,空气利用率高,\(\varphi_a=1.3\)
    • 无需进气涡流,充量系数高;
    • 通道节流损失大,散热损失大,燃烧持续期长,燃油经济性差。

涡流室式燃烧室
  • 结构与工作过程
    • 主副室之间有 1 个连通道,与副室切向连接,\(V_k/V_c=50\%-70\%\)\(F_k/F_p=1\%-3.5\%\)
    • 压缩过程,副室内形成一次涡流;
    • 低压燃油在副室内迅速扩散蒸发混合;
    • 副室着火后的燃烧气体通过切向通道高速冲入主室,形成强烈的二次涡流。
  • 特点
    • 对喷雾质量要求不高;
    • 初期放热率低,\(p_{\text{max}}\)\(dp/d\varphi\)小,NOx低;
    • 压缩涡流与转速有关,适合高速柴油机;
    • 气流运动强烈,空气利用率高,\(\varphi_a=1.2\)
    • 无需进气涡流,制造容易,充量系数高;
    • 燃油经济性较真喷式柴油机差(流动损失,散热的损失大,燃烧的过程会比较长,使得等容度低)。
  • 经济上直喷式的比较好
  • 非直喷式,柔和,排放比较好

燃烧过程及特性

横坐标:曲轴转角
示功图,喷油规律,燃烧放热规律(上面的三个曲线的名字)
A——>B:自燃的区域

分期

  • 着火落后期(滞燃期)
    • 喷油始点 A~压缩线偏离点 B 或\(\mathrm{d}Q_{\mathrm{B}}/\mathrm{d}\varphi=0\)点;\(\varphi_{\mathrm{i}}=8\mathrm{\text{∼}}12^{\circ}\mathrm{CA}\)\(0.7\mathrm{\text{∼}}3\mathrm{ms}\)(从喷油到着火开始的阶段)。
    • 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雾化、蒸发、扩散、混合;低温多阶段着火燃前准备。
    • 精确控制(滞燃期内喷油量和预混合气量)
      会影响速燃期的可燃混合气的数量
  • 速燃期
    • B 点~C 点(压力急剧上升段)。
    • 滞燃期中形成的非均质预混合气的同时着火,本质上属于预混燃烧
    • \(\mathrm{d}p/\mathrm{d}\varphi=0.2\mathrm{\text{∼}}0.6\ \mathrm{MPa/(^{\circ})}\)衡量燃烧等容度和粗暴度的指标,不宜超过\(0.4\ \mathrm{MPa/(^{\circ})}\)
      所以开始的喷气的速率不能过大,1需要已知初期的放热速率
      调整燃烧噪声和排放
    • \(\mathrm{d}p/\mathrm{d}\varphi\)主要取决于滞燃期内形成混合气量
    • 累积放热率:\(20\mathrm{\text{∼}}30\%\)
  • 缓燃期:
    • C 点~D 点(最高燃烧温度或压力)。
    • 速燃期未燃烧燃料和缓燃期喷入燃料的燃烧,累积放热率:70-80%。
    • 放热率出现第二个高峰“双峰” 现象(小负荷不明显或无此现象,全负荷的时候第二个峰会很大)。(柴油机是双峰,汽油机只有一个)
    • 放热率取决于油气扩散混合速度,属于扩散燃烧。(此时的喷油速率最大)\(max=5\mathrm{\text{∼}}9\ \mathrm{MPa}\),增压机 > 10MPa。
    • 缓燃期燃烧不应缓(加快混合气形成速率,此时的喷油的速率是最大的,也要提高喷油的压力)。
  • 后燃期:
    • D 点~E 点(燃料基本燃烧完毕)。
    • 累积放热率 > 95%。
    • 加速混合气形成和燃烧速度缩短后燃期。(加强油气的混合,气流运动)

燃烧放热率计算

  1. 瞬态放热率:(\(dB_q/d\phi\)

    • 单位混合气在单位时间内或者单位曲轴转角内的燃烧发热量
      燃烧放热量=工质吸热量(变成了内能和做功量)+散热量
      \(\mathrm{Q_{B}=Q+Q_{W}=\Delta U+W+Q_{W}}\)

      \[ \begin{aligned}&{\frac{\mathrm{dQ}_{\mathrm{B}}}{\mathrm{d}\varphi}}=\left\lfloor{\frac{1}{\kappa-1}}\left(\mathrm{V}{\frac{\mathrm{dp}}{\mathrm{d}\varphi}}+\kappa\mathrm{p}{\frac{\mathrm{dV}}{\mathrm{d}\varphi}}\right)-{\frac{\mathrm{pV}}{(\kappa-1)^{2}}}{\frac{\mathrm{d}\kappa}{\mathrm{d}\varphi}}\right\rfloor\\&+\alpha_{\mathrm{t}}\mathrm{F}_{\mathrm{W}}\left(\mathrm{T}-\mathrm{T}_{\mathrm{W}}\right)\end{aligned} \]

    公式中最后的是散热项
    与缸内的压力(直接测量)、容积(根据曲轴转角)、温度(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工质的等熵指数,他们和曲轴转角都是有关系的
    这就是燃烧分析仪的原理

  2. 累积放热率的计算
    就是对瞬态的积分之后,除以总的放热率

    \[ \mathrm{X}(\phi)=\frac{\int_{\phi_{b}}^{\phi}\mathrm{dQ_{B}}}{\mathrm{g}_{b}\cdot\mathrm{H}_{u}}\times100\% \]

燃烧放热规律分析

  • 放热规律:燃烧过程中放热率随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
  • 放热规律的三要素:放热始点、放热持续期和放热率形状。

  • 放热始点:

    • 放热始点决定了放热率曲线(或放热率中心)距离 TDC 的位置,对循环热效率、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燃烧压力等有重要影响。
    • 最佳放热始点:保证\(p_{\max}\)出现在\(10\mathrm{\text{∼}}15\ ^{\circ}\text{ATDC}\)(放热率中心接近上止点,等容度↑)。
    • 点火提前角喷油提前角调节特性
      • 汽油机:转速越高,点火提前;真空度越大、负荷越小,点火提前。
      • 柴油机:转速提前;负荷越大,喷油提前(因为喷油的持续期会变长)。
  • 放热持续期:
    • 原则:越短越好(预膨胀比\(\rho\downarrow\))。
    • 柴油机:小于\(40\mathrm{\text{∼}}60\ ^{\circ}\text{CA}\)
    • 影响因素:喷油时间、混合气形成速度和质量
  • 放热率形状及控制
    放热率形状影响放热曲线面心位置,也影响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比例。
    • a— 放热率先急后缓:热效率和 NVH(噪声、振动与 harshness)高
    • b— 放热率不变:介于 a 和 d 之间
    • c— 放热率先升后降:介于 a 和 d 之间(接近汽油机的放热曲线,工作过程是比较稳定的,这也是汽油机的效率不如柴油机的原因之一)
    • d— 放热先缓后急:热效率和 NVH 低
      a 的指示效率最高(放热的重心最靠前,等容度高),但是其他的性能差

理想放热规律

  1. 尽量接近上止点燃烧(放热率中心接近上止点);
  2. 放热持续期宜短一些;
    上面的两个都是为了提高等容度
  3. 放热率曲线形状以先缓后急急速停止模型为最佳。

    要将前面的峰下降(虚线的部分为最佳),速燃期
    促进扩散燃烧,提高等容度,使得充分燃烧,同时提高 NVH 的性能(虚线的部分,平衡不同的需求)
    • 速燃期不速
    • 缓燃期不缓
    • 后燃期不后
  4. 怎样保证:
    • (1)控制燃油喷射
    • (2)控制气流运动(特别是后燃期,都没有喷油了)
    • (3)燃烧室合理设计
      油气室三者平衡之后就可以了

氮氧化物的生成和颗粒的生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是富氧、一个是缺氧

粗暴燃烧与燃烧噪声

粗暴燃烧

  • 现象
    当滞燃期内喷入的燃料较多,进而形成了较多的可燃混合气后,在速燃期内便会一起燃烧,使燃烧初期的压力急剧升高,当压力升高率大于\(0.4\ \mathrm{MPa/^{\circ}CA}\)以上便会产生粗暴燃烧。
  • 危害
    使发动机燃烧和机械噪声增大,严重时使发动机负功增大,功率降低。
  • 与汽油机爆燃区别
    发生时期不同:爆燃发生在速燃期的后期(发生了多点的同时着火,影响了正常燃烧,使得产生了激波),而粗暴燃烧发生在速燃期的前期
    缸内压力不同爆燃时缸内压力不均匀,缸内产生激波,而粗暴燃烧时缸内压力仍然均匀,无激波产生。

燃烧噪声

  1. 燃烧的噪声机理
    • 燃烧噪声主要在速燃期内产生;
    • 气体动力载荷引起发动机零部件振动;
    • 气体压力缸内来回传播引起的高频振动。

      喷油的提前角早,滞燃期的时间就越长,到速燃期的可燃混合气就越多,更容易振动
  2. 降低燃烧噪声的措施:
    • 缩短滞燃期(着火落后期):提高燃料十六烷值、推迟喷油时间;
    • 减少滞燃期内的喷油量:靴型喷油规律和多段喷射(Multiple-Injection);
      多段喷射,利用提前喷射的反应,提高温度和压力,缩短主喷射的时间
    • 减少滞燃期内形成的可燃混合气(球形燃烧室、挤流口式燃烧室);
    • 提高冷却水温度和进气温度(可以缩短滞燃期)。
      都是为了抑制预混合燃烧的速率(也就是速燃期的速率)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混合气的形成与要求

混合气的基本要求
  1. 形成均质混合气
    混合程度越均匀,燃烧越充分和稳定,循环波动度越小,热效率越高。
  2. 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
    混合气制备过程对于剧烈变化工况有很好的跟随特性
  3. 适应不同需求的混合气浓度
    • 功率混合气:\(\phi_{\text{a}} = 0.85 \sim 0.95\),燃烧速度最高,分子变化系数增大(此时是浓混合气,燃烧不充分,导致分子变化率增大)
    • 经济混合气:\(\phi_{\text{a}} = 1.1 \sim 1.2\),比热容比高,燃烧充分(气体的等熵指数高)
    • 排放混合气:\(\phi_{\text{a}} = 1.0\),三元催化转化器工作效率可以维持在最高水平(此时的浓度就是排放混合气浓度)(所以要精确控制空燃比)
  4. 合理的缸内气流运动(加快油气混合和燃烧
    汽油机中主要的是滚流,通过滚流气道形成这种方式

常见的燃油雾化的方式
  1. 化油器(Carburetor):成本低、性能差
  2. 进气道喷射(PFI,Port Fuel Injection):单点(各个汽缸之间不均匀,混合气的形成的路径长)与多点喷射,喷油经济性有待改善
  3. 缸内直喷喷射(GDI,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分层稀燃(人为组织浓度分层)与均质当量比,喷射控制精度和响应特性最好 (实现汽油机高空燃比的稀燃)
    但是为了满足排放法规,还是缸内直喷,但是喷的早,燃烧的时候还是均质的(三元催化剂的条件)


    上述的分别是化油器、PFI、GDI

PFI汽油机混合气形成

喷油器和喷油雾化


  • 采用电磁阀喷油器,喷油压力一般为中低压力(0.3~1.5MPa),喷射方向一般指向进气阀背中央(温度高、便于蒸发)。
  • 以进气道闭阀喷射(进气门是关闭的)为例,混合气形成过程包括进气道中的喷油雾化蒸发、缸内蒸发混合两个阶段。

进气道中的喷油蒸发

  • 为延长蒸发混合时间,在进气门尚未开启时就进行汽油喷射,喷油 SMD 一般在 100~400μm 范围;
  • 喷射的汽油,一部分在空间直接汽化,一部分冲击到进气道壁面和进气阀背面(温度≥100℃)形成油膜,油膜蒸发形成汽油蒸汽;
  • 喷油结束至进气门开启时期中,进气阀附近存在大量高浓度汽油蒸汽和油滴。
  • 缸内蒸发混合
  • 喷射策略:不同的喷射策略

GDI 混合气的形成

  • 概述:缩短混合气形成时间制造缸内分层混合气,高空燃比稀燃,达到节油率

    稀燃,排放减少
  • 分类:
    • 均质当量比:进气冲程早喷
    • 分层稀燃:压缩冲程晚喷
  • 控制策略:
    • 分层稀燃GDI实现高度稀燃的关键是:总体φ a > 1,火花塞周围φ a ≤ 1的浓混合气,以保证稳定着火 。
    • 分层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喷雾引导、壁面引导、气流引导。
    • 三菱的是气流壁面的混合引导
      • 低负荷时,随功率变大,增加空燃比
      • 高负荷时,量调节,提高均质混合气的数量
  • 均质当量比的形式
    • 分层的稀燃难以满足排放法规,分层混合气的组织也比较困难
    • 虽然不是稀燃了,但是相对于 PFI的还是有提高的——喷雾放热使得温度下降,充量系数提高、爆燃降低、ε提高1 ~ 2单位。

火花点火和火焰传播

点火过程和点火能量:

  • 火花点火过程(短而复杂的过程)
    • 击穿阶段:高压 (10~35kV)→击穿混合气→离子通道 (400μm)→电阻急剧下降,电流 200A,温度 60,000K,持续约 10ns。
    • 电弧放电:电压较低 (60~100V),电流仍较高,中心温度 6,000K,但离子化程度较低 (1%),持续时间约 100μs。
    • 辉光放电:电流低于 1A,阴极上有较高压降 (300~500V),温度降至 3,000K,离子化程度很低 (0.01%),释放大部分能量,持续时间长 (几 ms)。
    • 火核形成:火花出现数百微秒后,1~2mm 火核形成。
  • 点火能量及影响因素:
    • \(E_{\text{b}} > 0.2\,\text{mJ}\);实际上,\(E_{\text{b}} = 30~50\,\text{mJ}→100~150\,\text{mJ}\)。(稀燃的情况下需要的点火能量高)
    • 影响因素:燃料特性,过量空气系数,混合气温度 / 压力,气流运动,火花塞参数。
    • 电极间隙(\(s=0.7~0.8\,\text{mm}\)
      • 存在最佳的电极间隙\(s_0\)
      • \(s>s_0\),电极间混合气容积\(\uparrow→E_{\text{b}}\uparrow\)
      • \(s<s_0\),火花向电极散热\(\uparrow→E_{\text{b}}\uparrow\)
      • \(s_{\text{min}}\)= 淬熄距离 (传热过多)。
    • 过量空气系数\(\varphi_{\text{a}}\)
      • \(\varphi_{\text{a}}=1→E_{\text{bmin}}\)
      • 对于一定的s,存在可燃混合气浓度的点火稀限和浓限(\(0.4<\varphi_{\text{a}}<1.4\)

火焰传播

  • 层流火焰
    • 火焰前锋面:

      前锋面就是中间的红黄色区域,之前是燃烧完的区域,后面是未燃烧的区域
      Re<2300
      火焰前锋面释放能量:90%~95%
      火焰面厚度δ:烃燃料- 1 mm;H 2 - 0.1 mm
    • 前锋面的结构
    • 火焰的传播速度和燃烧速度

      \(\vec{\mathrm{v}}_{\mathrm{F}}=\vec{\mathrm{v}}_{\mathrm{B}}+\vec{\mathrm{v}}_{\mathrm{T}}\)
      F 为火焰的传播速度,B 是火焰的燃烧速度,T 是气流输运速度
      燃烧速度与温度、燃料、过量空气系数等等因素有关

      最大的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在功率浓度(稍微稀一点的)上
燃烧传播的速度够不够快
  1. 由转速得一圈的时间
  2. 在 45°曲轴转角的范围内完成燃烧,计算一下燃烧的时间
  3. 假设缸径为 0.1 m,计算一下燃烧传播的速度应该是 80 m/s

湍流火焰

  • 效果:

    Re>6000 时,已燃烧的区域不连续
    1. 微元气体脉动加速了火焰前锋面内的传热传质和反应过程,使火焰燃烧速度加大
    2. 微元气体脉动使火焰前锋面出现皱褶,加大了与未燃气体接触表面积。
      所以要提高混合气的湍流程度

燃烧过程

上方的是缸内压力随着曲轴的转角
下方的是瞬时放热速率随着曲轴转角的变化(虚线是总的放热)

瞬时放热速率曲线的差异

  1. 汽油机只有一个峰
  2. 汽油机没有负的瞬时放热率的过程

燃烧分期:

  • A->B,着火的过程(相当于滞燃期),滞燃期的终点以 CA 05 作为终点(即累计放热5%相位)、或者脱离缸压曲线、或者在光学镜头下产生火核
    燃烧特性参数:着火落后角ϕi 或时间τi
    • 10~20°CA左右;
    • ϕi 对汽油机性能影响不大,但不要离散过大,确保B点(12~15 °CA BTDC)与 \(p_{max}\) 点位置稳定( 10~15 °CA ATDC );
    • 所以要调整点火提前角 \(\theta_{ig}\),对 \(p_{max}\) 相位有重要影响
      转速提前,真空提前,负荷延后(负荷上升之后,滞燃期缩短,为了保证在上止点着火,需要延后点火时间)
  • B->C,明显的燃烧阶段(速燃期)
    • 其间80~90%燃料被燃烧。
    • 燃烧等容度表征CA50:累计放热50%的相位,5~10° CA ATDC。
      参数:
    • \(p_{\text{max}}\) 和 \(\mathrm{d}p/\mathrm{d}\varphi \uparrow \to \eta_t\) 和 \(W_i \uparrow\),但 \(\text{NO}_x \uparrow\),机械负荷及热负荷\(\uparrow\)
    • \(p_{\text{max}} \leq 5.0\,\text{MPa}\)\(\mathrm{d}p/\mathrm{d}\varphi = 0.2\sim0.4\,\text{MPa}/(\text{°CA})\)
    • \(p_{\text{max}}\) 位置,\(\varphi_c = 10\sim15\,\text{°CA ATDC}\)
    • \(p_{\text{max}}\) 位置可用点火提前角\(\theta_{\text{ig}}\)来调整。

最大压力的位置的影响


点火提前的话,一部分的是做负功的(MBT 为最佳的点,为最佳转矩的最小点火提前)
推迟的话,燃烧过程偏离上止点,等容度下降

  • 后燃期
    • 燃烧剩余约10%燃料,主要存在于火焰前锋面扫过后尚未完全燃烧区域、壁面(壁面附近的温度较低,)附近未燃混合气、高温热分解产生的CO、OH等成分
    • 后燃期要短,否则影响等容度、经济性;排温上升,甚至到排气道,三元催化中
    • 保证燃烧持续期40-60 ° CA

汽油机与柴油机燃烧特性对比
  • 图像
  • 放热速率\(\mathrm{d}Q/\mathrm{d}\varphi\)
    • 放热持续期 — 汽短,柴长
      主要是柴油不均匀,后燃期比较长
    • 放热率形状 — 汽单峰,柴双峰(高负荷)
    • 初期放热率 — 柴油机◣,汽油机▲
      柴油机先急后缓,汽油机先缓后急(因为开始形成的火核小,之后形成的火核大,放热的速率快,与火焰前锋面的表面积有关系)
    • 放热率重心 — 汽油机 CA50,柴油机靠前
  • 示功图(\(p-\varphi\)):
    • 压缩压力和燃烧压力 \(p_{\text{max}}\) — 柴 > 汽
      所以柴油机的等容度要高一点,经济性也好一点
  • 升压率(\(\mathrm{d}p/\mathrm{d}\varphi\)):
    • 柴 < 汽,\(\mathrm{d}p/\mathrm{d}\varphi\) 低,NOx 和噪声低
      所以柴油机的噪声和排放不好
  • 负荷影响:
    • 汽油机负荷减小时燃烧持续期变长
      节气门的开度下降、残余废气系数下降,温度下降,燃烧持续期长
    • 柴油机负荷减小时燃烧持续期缩短;
    • 中小负荷时汽油机燃烧等容度会更加低于柴油机(放热持续期 + 放热形状)。

依靠火花点火,依靠火焰传播完成燃烧过程(偏离量两者就会不正常燃烧)

异常燃烧及其控制

概述
  • 汽油机不正常燃烧
    • 爆燃 / 爆震、爆轰 / 超级爆震
    • 表面点火(一些高温的表面点燃了混合气)
  • 汽油机不规则燃烧
    • 循环波动:不同循环之间的燃烧变动
    • 各缸不均匀(进气不均匀):各缸之间的燃烧差异
      主要是因为汽油机是单点着火

  • 爆燃现象
    • 示功图出现不同程度的 “锯齿波”
    • 尖锐的金属敲击声,声频为 3~7KHz
    • 机身有明显振动
    • 功率下降、转速不稳,甚至冒黑烟
    • 冷却水、机油和气缸盖等温度升高

      从左到右是正常、轻微、强烈爆燃
  • 常规爆燃机理
    • 火花点火后,燃烧产生压力波和热辐射
    • 末端混合气(End gas)受压缩和热辐射,温度压力上升,燃前反应加速,严重时会以低温多阶段方式产生自燃(Self-ignition);
    • 多点大面积自燃,形成局部温度压力陡升(瞬时压力 18MPa),压力波在传播过程中形成 “激波”;
    • 激波冲击燃烧室壁面产生高频振音(也有说共振),并在示功图上可观察到这种压力波动。
      注意:
    • 火焰前锋面速度(湍流)<100m/s
    • 压力波和热辐射分别为音速和光速
    • 前锋面要慢得多,所以爆燃的原因就是末端的混合气自燃

      自燃——>压力分布不均匀——>产生激波——>无序放热,使得温度急剧上升
  • 超级爆震
    • 末端混合气自燃形成了爆轰波(Detonation Wave),是一种激波和火焰面耦合传播的燃烧波,速度远高于常规爆震的燃烧波和激波;
    • 增压直喷汽油机在低转速全负荷时会出现超级爆震现象,本质是激波与燃烧波叠加;
    • 超级爆震压力幅值\(\Delta p\)(>5.0MPa),高出常规爆震(<0.5MPa)1 个数量级,也有称之为 “早燃”(Pre-Ignition)。
      超级爆震会产生早燃,反过来不一定
  • 危害:
    • 无序放热和激波冲击,燃烧室壁面的层流边界层和油膜被破坏,散热↑,热负荷↑;(热阻下降,散热上升)
    • 由于油膜层被破坏,引起活塞组磨损加剧,甚至拉缸,甚至活塞环断环;
    • 轻微爆燃有可能略改善油耗和功率(可能是等容度上升了),但严重爆燃时,热损失↑,导致\(\text{be}\)\(P_e \downarrow\)
    • 燃烧粗暴、热烈解发生,甚至冒黑烟;
    • 缸内压力剧烈波动使\(p_{\text{max}}\)\(\mathrm{d}p/\mathrm{d}\varphi \uparrow\),零部件应力↑,使机械负荷↑。
  • 防止爆燃的对策:

    t 1:由火核形成至火焰前锋面传播到末端混合气所需时间;
    t 2:由火核形成至末端混合气自燃着火所需时间
    所以要让 \(t_1<t_2\)
    燃烧室紧凑——面积比上容积

    使得温度水平降下来,使燃烧的速度变慢
    但是上面的火焰传播速度和加长滞燃期矛盾了,但是发现加长滞燃期的效果明显
  • 实际的措施:
    • 降低 \(\varepsilon\)(最主要)
    • 提高燃料辛烷值
    • 推迟点火时间(可以通过调节这个,使得发动机始终在临界爆燃的工况)
    • 燃烧室优化设计(含提高湍流度等,见左图)
    • 爆震传感器反馈控制
    • 可变压缩比技术(根据负荷调整压缩比)
  • 表面点火:
    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如火花塞绝缘体和电极、排气门、沉积物)点燃混合气引起的不正常燃烧,通常在发动机长时间高速、高负荷运行后出现。
    分类:
    • 早火(早燃):压缩行程负功增大; 沉闷的低频敲缸声(600~1200Hz)。
      点火的面积大,初期的放热速率很高,使得压力温度迅速上升。活塞会有很大的高温热冲击
    • 后火(后燃):对发动机影响不大; 有时会出现“续走”现象。
      可能增大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但是会使压力水平上升,可能会导致早火
      早燃有可能诱发爆震/超级爆震,主要取决于早燃是否引发末端混合气自燃以及自燃后火焰传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