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 阅读信息

阅读时间:12 分钟 | 中文字符:4938

概述

动力系统类型 优点 缺点 应用情况
内燃动力系统 能量密度高、行驶里程长;燃油加注方便、快捷;零部件供应链完整、齐全,维护方便、成本低。 有害物排放污染环境;传统燃料碳排放高;能量转化效率不高。 在相当长时间仍是汽车的主流动力。
纯电动力系统 行驶零排放;缓解汽车对石油资源依赖;行驶噪声低、振动小;系统效率高、使用能耗低。 行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电池二次污染;电池安全性、寿命;制造成本较高。 在短距离或固定线路汽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能量密度高、行驶里程长;行驶零排放;缓解汽车对石油资源依赖。 氢的制取、存储、输运与加注难度大;燃料电池使用寿命短、成本高。 有可能在长距离货车上得到推广应用。
混合动力系统 具有节能和减排综合优势;无里程焦虑;插电式混动系统可以使用电网的电;平衡内燃动力和纯电动力。 不是零排放;成本较纯内燃动力系统高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未来汽车主流动力之一,大有取代内燃动力之势。
  • 发动机
    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内燃机、外燃机、喷气式发动机、电动机等等
  • 汽车发动机
    • 汽油机、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
    • 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动机
    • 电动机+动力电池
    • 混合动力发动机(+电动机+动力电池)

汽车动力系统

  • 内燃动力:内燃机→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半轴→车轮
  • 纯电动力:动力电池→逆变器→电动机→车轮
  • 燃料电池动力:燃料电池→逆变器→电动机→车轮
  • 混合动力:内燃机+电动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电动机

内燃机的基本概念

  • 两大机构和五大系
    曲柄连杆结构、配气机构
    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
  • 上止点 TDC
  • 下止点 BDC
  • 曲柄半径 R
  • 活塞行程 S=2 R
  • 燃烧室容积/余隙容积 \(V_c\)
  • 气缸总容积 \(V_a\)
  • 气缸的工作容积 \(V_s\)(活塞的上下止点扫过的气缸的容积,也是总的容积减去燃烧室的容积)
  • 气缸的排量 \(V_d=iV_s\)
  • 压缩比 \(\varepsilon=V_{\mathrm{a}}/V_{\mathrm{c}}\)

汽油机与柴油机的不同:

对比维度 汽油机 柴油机
点火方式 火花塞强制点火 压燃自燃(无火花塞)
燃料供给 先混油气混合气,再吸入气缸 先吸空气,压缩后喷柴油
压缩比 8~12 16~22
燃烧类型 预混燃烧(快) 扩散燃烧(慢)
热效率 / 经济性 低 / 差 高 / 好
核心应用 乘用车(轿车、SUV)、小型设备 载重车、工程机械、大型发电机

内燃机的发展趋势

趋势
  • 转型升级
    • 未来法规:经济性、排放等等
    • 清洁燃料+后处理+机内净化
    • 混合动力化、电气化、智能化
  • 燃料低碳化:节约石油、替代石油
    • 可再生能源(零碳电力)(太阳能、风能)
    • 零碳燃料、生物燃料
    • 内燃动力、混合动力
  • 高效节能化:

    上述为能量的分布
    • 快速燃烧技术
    • 低摩擦技术
    • 余热回收技术
    • 超膨胀技术
    • 附件电动化技术
  • 排放清洁化
  • 混合动力化
    通过内燃机与电机配合使用,可以减少怠速工况,优化内燃机工作区域,同时可以实现回馈制动,实现整车节能。
    • 因为内燃机的高效工作区域小,电机的高效动力区域大,但是电机的输出功率有限,所以结合一下
    • 双电机:
    • 电池
    • 功率分流器
    • 特点
      • 运行区域收窄
      • 动力要求降低
      • 结构更加简单
      • 紧凑性要求高
      • NVH 要求更高
      • 成本更低

内燃机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

术语
  • TDC - Top Dead Center:上止点(指内燃机活塞在气缸内运动所能到达的最高位置)
  • BDC - Bottom Dead Center:下止点(指内燃机活塞在气缸内运动所能到达的最低位置)
  • IVO - Intake Valve Open:进气门开启(表示内燃机进气行程中进气门开始打开的时刻)
  • IVC - Intake Valve Close:进气门关闭(表示内燃机进气行程中进气门停止关闭的时刻)
  • EVO - Exhaust Valve Open:排气门开启(表示内燃机排气行程中排气门开始打开的时刻)
  • EVC - Exhaust Valve Close:排气门关闭(表示内燃机排气行程中排气门停止关闭的时刻)
两幅图像

  • 坐标:横坐标为气缸容积,纵坐标为气缸内气体的压力
  • 关键点位与容积
    • \(V_c\):气缸压缩容积(活塞在上止点时,气缸内剩余的最小容积)。
    • \(V_s\):气缸工作容积(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所扫过的容积,即单缸排量)。
    • \(p_0\):进气初始压力(接近大气压力);\(p_z\):最高爆发压力(做功冲程中燃气燃烧产生的最高压力)。
  • 气门时序与循环过程
    • 进气冲程:从 \(\text{IVO}\)(进气门开启)开始,到 \(\text{IVC}\)(进气门关闭)结束。此过程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气缸容积增大,外界空气(或可燃混合气)在压力差作用下进入气缸,压力大致维持在 \(p_0\) 附近(比大气压略小,因为摩擦损耗的关系)。
    • 压缩冲程:进气门关闭后,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气缸容积减小,缸内气体被压缩,压力和温度升高,直至接近上止点(压缩终了)。
    • 做功冲程:压缩终了时,燃气燃烧(汽油机点火、柴油机压燃),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止点运动,对外做功,压力迅速升至 \(p_z\) 后逐渐下降。
    • 排气冲程:从 \(\text{EVO}\)(排气门开启)开始,到 \(\text{EVC}\)(排气门关闭)结束。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气缸容积减小,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气缸,压力逐渐回落至接近 \(p_0\)
  • 相当于写了一个 8 字,进气门还有排气门都是提早开,延迟关


图中的虚线代表的是没有点燃的情况,没有点燃的时候,压力的最大值就是上止点的时候,点燃的时候压力最大值在燃烧最大的时候,在上止点过去一点的位置
对照着上一个图像也是可以的

工质对活塞做功及示功图

工质对活塞做功
  • 压力向下,活塞的运动方向向下时,工质做正功
  • 反之则做负功
  • 冲程功:冲程内工质所做的功
  • 循环功:所有冲程做功之和
  • 动力过程功:压缩与燃烧膨胀冲程所做功之代数和
  • 泵气过程功:进气与排气冲程所做功之代数和
  • 理论泵气功:忽略流动阻力, 进、排气冲程压力所作功之代数和。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排气压力相同(等于大气压力),即理论泵气功为零
  • 实际泵气功:由于流动存在阻力,进气压力低于大气压,排气压力高于大气压力,造成进气和排气流动损失功,两者之和为实际泵气功 \(-(W_2+W_3)\) 为负功
  • 泵气损失:理论减去实际:\(W_2+W_3\),损失掉的
  • 指示功(一般指的是总的):\(W_1+W_3\)
  • 指示功:\((W_{1}+W_{3})-(W_{2}+W_{3})=W_{1}-W_{2}\)
  • 理论泵气功:\((p_b-p_k)*V_s\),为正功(矩形的面积)
  • 实际泵气功:\(W_2\)
  • 泵气损失功:\((p_{\mathrm{b}}-p_{\mathrm{b}})\cdot W_{\mathrm{s}}-W_{2}\)
  • 总指示功:\(W_{1}+(p_{\mathrm{b}}-p_{\mathrm{k}})\cdot V_{\mathrm{s}}\)
  • 指示功:\(W_1+W_2\)


    \(实际进气压力p_{d}>实际排气压力p_{e}>大气压力p_{0}\)
  • SPO - Scavenging Port Open:扫气口开启(“扫气口” 是内燃机等设备中用于引入新鲜气体、清扫残留废气的通道,“Open” 在此表示该通道处于打开状态)
  • SPC - Scavenging Port Close:扫气口关闭(“Close” 表示扫气口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通常与 “SPO” 对应,分别代表扫气口工作循环中的两个关键状态)
  • EPO - Exhaust Port Open:排气口开启(“排气口” 是设备排出废气的通道,“Open” 指该通道打开以排出废气)
  • EPC - Exhaust Port Close:排气口关闭(“Close” 指排气口通道关闭,停止排气,与 “EPO” 共同构成排气口的核心工作状态,常见于内燃机、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工况描述中)

辨析:指示功和动力过程功
  • 指示功倾向于发动机实际上输出的功(不考虑泵气功的情况下就是总功,考虑的情况下就是净指示功)
  • 动力过程功更加倾向于,膨胀和压缩过程(这两个动力的过程)所作的功之和

内燃机动力性指标

所有的指标
  1. 动力性能指标
    功率 (Power), 转矩 (Torque), 转速 (Revolution/Speed) 指示平均压力 (IMEP), 有效平均压力 (BMEP)
  2. 经济性能指标
    指示燃油消耗率 (ISFC), 有效燃料消耗率 (BSFC), 指示/有效效率 (Efficiency), 机油消耗率 (Oil/Lubricant Consumption)
  3. 环保性能指标
    碳氢 (HC), 一氧化碳 (CO), 氮氧化物 (NOx), 二氧化碳 (CO 2) 颗粒物 (Particulate Matter, PM), 干碳烟 (Dry Soot, DS) 噪声振动冲击 (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 NVH)
  4. 使用性能指标
    可靠性或耐久性 (Robust/Reliability, Durability) 检测/维护 (Inspection/Maintenance, I/M)
两个指标的辨析
  • 以工质对活塞作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 (Indicated) 性能指标
    • 基于示功图计算得出,直接反应燃烧和热力循环的好坏
    • 用于理论分析和科研
  • 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 (Brake/Effective) 性能指标
    • 由试验测出,直接反应产品的最终性能
    • 用于产品开发、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

只有与作功有关的指标,如功、功率、扭矩、油耗、平均压力、热效率等才有“有效”与“指示”之分

\(W_i=W_e+W_m\)
其中的 \(W_i\) 为循环(总)指示功,\(=W_1+W_3\)
\(W_e\) 为曲轴输出的循环有效功
\(W_m\) 为机械损失功=摩擦损失功+附件消耗功+泵气损失功 \(W_{\mathrm{m}}=W_{\mathrm{mf}}+W_{\mathrm{me}}+W_{\mathrm{p}}\)

\(W_i=W_e+W_m\),这里的 \(W_i\) 为总的净指示功,\(W_m\) 变成了少了泵气损失功的部分
泵气的损失功计算在机械损失功

指示平均压力

定义: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指示功

  • 可以认为是一个假想不变的压力 \(p_{mi}\) 作用在活塞上,使活塞移动一个冲程所作功正好是循环指示功
  • 指示平均压力反映发动机作功能力的大小 (单位体积作功量大小 \(J/m^3\)) 和强化程度。使不同发动机的动力性具有可比性
    平均指示压力:
\[ p_{\mathrm{mi}}=\frac{W_{\mathrm{i}}}{V_{\mathrm{s}}} \]

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压强

\[ p_{\mathrm{me}}=p_{\mathrm{mi}}-p_{\mathrm{mm}} \]

功率

  • 指示功率:\(P_{\mathrm{i}}=in/(30\tau)\cdot W_{\mathrm{i}}=in/(30\tau)\cdot p_{\mathrm{mi}}\cdot V_{\mathrm{s}}\)
  • 有效功率:\(P_{\mathbf{e}}=in/(30\tau)\cdot W_{\mathbf{e}}=in/(30\tau)\cdot p_{\mathbf{me}}\cdot V_{s}\)
  • 机械损失功率:\(P_{\mathrm{m}}=P_{\mathrm{i}}-P_{\mathrm{e}}\)\(P_{\mathrm{m}}=in/(30\tau)\cdot p_{\mathrm{mm}}\cdot V_{\mathrm{s}}\)
解释

其中的 \(\tau\)冲程系数(也就是几冲程的)
i 为气缸的数目
n 为转速
计算公式的原理就是功率等于总的功(W*i)除以时间(一个循环转的圈数除以转速,再将时间变为秒钟

转矩

  • 公式:

    \[ T_{\mathrm{tq}}=\frac{i}{\pi\tau}\cdot p_{\mathrm{me}}\cdot V_{s} \]

    可见,转矩有效平均压力一一对应的(一个发动机确定时,就是一一对应的)
    压力反应转矩

  • 功率与转矩的关系:(功率等于转矩乘以角速度,角速度与转矩有关系)

    \[ P_{\mathrm{e}}=T_{\mathrm{tq}}\cdot\omega=T_{\mathrm{tq}}\cdot\pi n/30=in/(30\tau)\cdot p_{\mathrm{me}}\cdot V_{\mathrm{s}} \]

经济性指标

能量转换效率

其中的 \(H_u\) 为燃料的(低)(kj/kg),B 为燃料的流量(kg./h)

\[ \eta_{\mathrm{et}}=\frac{3600P_e}{B\cdot H_{\mathrm{u}}} \]
\[ \eta_{\mathrm{ei}}=\frac{3600P_i}{B\cdot H_{\mathrm{u}}} \]
\[ \eta_{\mathrm{m}}=\frac{P_{\mathrm{e}}}{P_{\mathrm{i}}}=\frac{\eta_{\mathrm{et}}}{\eta_{\mathrm{it}}} \]
分析

化学能转化为指示功为指示效率,转化为有效功为有效效率

燃料消耗率

\[ b_{\mathrm{e}}=\frac{1000B}{P_{\mathrm{e}}}=\frac{3.6\times10^{6}}{\eta_{\mathrm{et}}\cdot H_{\mathrm{u}}} \]
\[ b_{\mathrm{i}}=\frac{1000B}{P_{\mathrm{i}}}=\frac{3.6\times10^{6}}{\eta_{\mathrm{it}}\cdot H_{\mathrm{u}}} \]
\[ \eta_{\mathrm{m}}=\frac{P_{\mathrm{e}}}{P_{\mathrm{i}}}=\frac{b_{\mathrm{i}}}{b_{\mathrm{e}}} \]

表示的是产生一千瓦时的功所消耗的燃料的重量(g/kwh)

功率密度

单位发动机排量发出的有效功率(评价气缸容积利用程度和紧凑性)

\[ P_\mathrm{L}=P_\mathrm{e}/(\mathrm{i}^\star V_\mathrm{s}) \]

单位有效功率所占发动机质量(评价轻量化和紧凑性)

\[ m_{\mathrm{e}}=m/P_{\mathrm{e}} \]

单位有效功率所占发动机的体积(评价紧凑性)

\[ V_\mathrm{e}=V/P_\mathrm{e} \]

转速与活塞平均速度

\[ V_m=\frac{s·n}{30} \]

限制的因素

  • 惯性力引起的机械
  • 应力摩擦 (表面磨损)
  • 热负荷
  • 充气效率
  • 噪声

影响性能指标环节与因素

决定动力输出的两大环节

  • 设单位时间加入发动机的燃料总质量为 B (kg/h),燃料低热值 (low heat value) 为 H u (kJ/kg),燃料能量转换的总效率为ηet ,则有效功率Pe 可表示为:

    \[ P_{\mathrm{e}}=\eta_{\mathrm{et}}\cdot B\cdot H_{\mathrm{u}}/3600 \]
  • 设单位时间进入发动机的混合气总量为 G m (kg/h),混合气低热值为 Hum (kJ/kg),则有效功率Pe 也可表示为:

    \[ P_{\mathrm{e}}=\eta_{\mathrm{et}}\cdot G_{\mathrm{m}}\cdot H_{\mathrm{um}}/3600 \]

其中的 H_um 为与燃料的热值和混合气的浓度直接相关

本小节之后提到的的都是上面这些计算中的参数的计算方式

提高动力输出的两大环节
  • 可燃混合气或燃料的能量密度,单位时间实际吸入发动机的可燃混合气总量G m 或燃料总量 B(量的环节
  • 可燃混合气能量或燃料能量转换为有效输出功的比例(质的环节)

可燃混合气浓度与热值

  • 过量空气系数:
    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为 l 0,而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为 l,则 φa 定义为:

    \[ \phi_a=\frac{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完全燃烧需要的理论空气量}=\frac{l}{l_0} \]
  • 空燃比α

    \[ \alpha(\text{或}l)=\frac{\text{混合气中空气质量}}{\text{混合气中燃料质量}}=\frac{A}{F}=\phi_{\mathrm{a}}l_{0} \]
  • 燃空比φ ‘

    \[ \phi^{\prime}=\frac{1}{\alpha}=\frac{F}{A}=\frac{1}{(\phi_{\mathrm{a}}l_{0})} \]
  • 可燃混合气热值 Hum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发出的热量 (kJ/kg 或 kJ/m 3 )

    \[ H_{\mathrm{um}}=\frac{m\cdot H_{\mathrm{u}}}{m+m\cdot l}=\frac{H_{\mathrm{u}}}{1+l}=\frac{H_{\mathrm{u}}}{1+\phi_{\mathrm{a}}l_{0}} \]

混合气 (进气) 充量

每缸每循环吸入缸内的新鲜空气量与按进气系统前状态计算而得的理论充气量之比(通常 75%-90%)

\[ \phi_\mathrm{c}=\frac{m_\mathrm{a}}{\rho_\mathrm{s}V_\mathrm{s}} \]

新鲜空气的量加上燃油的量

\[ G_m=120\phi_\mathrm{c}\rho_\mathrm{s}V_\mathrm{s}in\frac{1}{\tau}\left(\frac{1+\phi_\mathrm{a}l_0}{\phi_\mathrm{a}l_0}\right)=\frac{120\phi_\mathrm{c}V_\mathrm{s}p_\mathrm{s}in}{R_\mathrm{s}T_\mathrm{s}\tau}\left(\frac{1+\phi_\mathrm{a}l_0}{\phi_\mathrm{a}l_0}\right) \]

能量转换效率

算是上面的一个小结

效率
  1. 燃烧效率:化学能变为热量
  2. 循环热效率:热量变为总的指示功
  3. 机械效率:指示功变为曲轴的输出
  4. 有效效率:上面的所有乘起来

    \[ \eta_{\mathrm{et}}=\eta_{\mathrm{c}}\eta_{\mathrm{t}}\eta_{\mathrm{m}}=\eta_{\mathrm{it}}\eta_{\mathrm{m}}=\frac{W_{\mathrm{e}}}{g_{\mathrm{b}}H_{\mathrm{u}}} \]


\(\eta_it\) 为指示效率,\(\eta_et\) 为有效效率,图与上面的说法一一对应的


最后将所有的式子带入最初的公式中,计算得到的效率为

\[ P_\mathrm{e}=\frac{\eta_\mathrm{et}G_\mathrm{m}H_\mathrm{um}}{3600}=\eta_\mathrm{c}\eta_\mathrm{t}\eta_\mathrm{m}(\frac{H_\mathrm{u}}{\varphi_\mathrm{a}l_0})\varphi_\mathrm{c}V_\mathrm{s}(\frac{p_\mathrm{s}}{R_\mathrm{s}T_\mathrm{s}})(\frac{in}{30\tau}) \]
解释
  • 其中左边的三个是效率(燃烧效率、循环热效率、机械效率)
  • \(\frac{H_\mathrm{u}}{\varphi_\mathrm{a}l_0}\) 是单位质量的空气所对应的燃料的热值
  • \(\varphi_\mathrm{c}V_\mathrm{s}(\frac{p_\mathrm{s}}{R_\mathrm{s}T_\mathrm{s}})\) 是空气的流量质量
  • \((\frac{p_\mathrm{s}}{R_\mathrm{s}T_\mathrm{s}}\)) 是空气的理论充气密度
  • \(30\tau/n\)一次循环所需要的时间,非常重要

对于直接加入燃料的压燃式(柴油机)来说,直接使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虽然两个公式对于两种内燃机都是适用的)

\[ P_{\mathrm{e}}=\eta_{\mathrm{et}}\cdot B\cdot H_{\mathrm{u}}/3600 \]

有效燃油消耗率

\[ b_\mathrm{e}=\frac{3.6\times10^6}{\eta_\mathrm{c}\eta_\mathrm{t}\eta_\mathrm{m}H_\mathrm{u}}=\frac{3.6\times10^6}{\eta_\mathrm{it}\eta_\mathrm{m}H_\mathrm{u}}=\frac{3.6\times10^6}{\eta_\mathrm{et}H_\mathrm{u}} \]

做题

问题
  1. 与气缸数有关的有转矩和功率
  2. 计算功率的周期是一个循环的周期,角速度是转一圈的角速度,两者不一定是一样的(就是周期不一定是一圈的周期),\(\omega=2\pi n\)
  3. 6135Q-1 四冲程柴油机中,“6” 表示气缸数为 6 个;“135” 表示气缸直径为 135 毫米;“Q” 表示水冷、车用;“-1” 通常表示该型号的第一种变型产品。“四冲程” 指的是柴油机的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行程组成。

内燃机燃料、工质与热化学

前提
  • 燃料理化特性决定了内燃机混合气形成和着火方式,是造成内燃机不同工作方式的决定因素
  • 燃料热值(混合气热值),既是内燃机原理的基础之一,也是影响动力和经济性 “量” 环节的主要因素之一(热化学)
  • 工质热力参数对循环热效率有巨大的影响,是决定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 “质” 环节的重要因素
  • 燃油组分对燃烧和排放有重要影响,是内燃机满足严格排放法规的关键环节之一

燃料及其理化特性

燃料的选择

理想的能源与动力组合:

一次可再生能源 + 电/氢能源载体 + 电驱/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动力

分类

燃料主要技术指标

  • 燃料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自行着火燃烧的能力
    • 自燃性对压燃式发动机尤其重要,自燃性差,则起动性差,工作粗暴
    • 十六烷值是评价柴油及各种燃料自燃性好坏的指标,CN
  • 两种指标的物质:
    • 正十六烷:\(C_{16}H_{34}\), CN=100
    • α-甲基萘:CN=0
  • 十六烷值的测量使用测试的机器:
    • 首先调节压缩比,使得待测的在指定的着火点着火
    • 之后调节两种指示物的比例(保持压缩比不变),使得与待测的着火点相同,c 16 的百分比(体积分数)就是十六烷值
  • 燃料对内燃机发生爆燃(Knocking)的抵抗能力
    • 抗爆性对点燃式发动机非常重要,希望自燃性差,抗爆性好
    • 辛烷值是评价汽油及各种燃料抗爆性好坏的指标,ON
  • 两种指标物质:
    • 异辛烷,ON=100
    • 正庚烷:ON=0
  • 辛烷值马达法和研究法的测量
    • 马达法辛烷值MON:测定条件较苛刻,反映汽车在高速的高负荷下的抗爆性
    • 研究法测量:在慢速行驶时的抗爆性(RON)
    • RON > MON(大多数燃料)
    • 燃料敏感性Sa=RON-MON
    • 抗爆指数:Ai=(RON+MON)/2
  • 燃油和燃油蒸气达到平衡状态时,燃油蒸气的压力(饱和蒸气压
    • 蒸气压高,说明燃油中轻质组分多,发动机冷起动性能好, 混合气形成速度快,有利于燃烧
    • 但是当蒸气压过高时,在运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蒸发损失
  • 馏程:燃油在规定条件下蒸馏出某一百分比的温度(范围)
    • 初馏点:燃料中含有的最轻馏分的沸点,但不能判断轻馏分的含量。(燃料是一个混合物)
    • 10% 馏出温度(\(T_{10}\)):燃料中含有轻馏分的大概数量,反映汽油机的冷起动性,但过低会导致气阻。
    • 50% 馏出温度(\(T_{50}\)):燃料的平均蒸发性能,反映汽油机的暖机时间、加速性和工作稳定性。
    • 90% 馏出温度(\(T_{90}\)):燃料中的重质馏分含量,反映汽油机燃烧完全性,过高容易导致积碳。
    • 干点(终馏点):燃料中含有的最重馏分的沸点
  • 液体燃料的低温流动性是指在低温条件下,燃料在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中能否顺利地进行泵送和通过燃料过滤器,从而保证发动机正常供油的能力。
    • 浊点:是油品在规定的冷却过程中,开始析出石蜡结晶的最高温度。
    • 冷滤点:是在 200mm 水柱抽力下,1min 内 20mL 油样不能完全通过一个 350 目金属滤网过滤器时的最高温度(最佳判据)。
    • 倾点:是燃料在规定的冷却过程中,油样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
    • 凝点:是燃料在规定的冷却过程中,石蜡结晶析出、长大,互相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把油包在其中,使油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